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好,我是会讲故事的余漫。

最近,《小舍得》上热搜了,就是我这种不怎么看剧的人,也频频刷到关于它的各种介绍。只要是关心教育的人,尤其是顶着 “ 宝爸 ” 、 “ 宝妈 ” 身份的人,恐怕多少都会关注一下。

那么,《小舍得》那么火,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我想,除了宋佳、佟大为、蒋欣、李佳航、张国立几位的精彩表现外,应该还有它所讲述的主题吧 —— 讲述南俪、夏君山和女儿夏欢欢、夏超超,田雨岚、颜鹏和儿子颜子悠等 "小升初"阶段中国家庭的故事 。

01、

你的孩子上补习班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也有的人会说:还好吧,我们家到挺佛系的!

那么,你能坚持多久呢?从早教到幼儿园,到幼小衔接,再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的关卡,你是怎么 “ 闯 ” 过来的?

为什么要用 “ 闯 ” 这个词呢?

说得一点也不夸张,就是前几天,还有人跟我说: “ 你知道吗,那个谁报了早教班了。 ”

我一脸懵: “ 她不是还没生吗? ”

“ 谁说要生了才能报?胎教,懂不懂?再说了,早教是要排队的,她早点报,等排到她的时候,时间刚刚好。 ”

我: “……”

当你还在坚持不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补习班的时候,身边已经有人开始从胎教、早教下手,给孩子准备各种 “ 班 ” 了。

一开始你还坐得住,等时间长了,会不会就像《小舍得》中的南俪一样,再也扛不住了,也把孩子送到各种补习班里去呢?

02、

《小舍得》里的南俪原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在看《小舍得》的时候,总能够从这些故事里找到一些熟悉的影子,但又有些不同,感觉这些都是 “ 夸张 ” 后的结果。

确实没错,因为作者在创作这部小说作品时,采访了几百个人,把很多人的故事杂糅,放在了某个特地的角色上。

在拍成电视剧时,又进行了改编,所以才会让大家有这种感觉。

可事实上,在这部作品里,那位一开始佛系,后来被大家逼得不再佛系的 “ 南俪 ” 是有原型的。 她是原著作者鲁引弓的好朋友,是一位“特立独行、有个性、有魄力”的人,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出逃不过现实的压力,开始走上了给孩子报班之路。

他们也会讨论,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小舍得》中的焦虑,难道是教育资源的垄断吗?

与其说是教育资源的垄断,不如说是“晋升之路”的垄断。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去一所更好的小学,忽然听到某个培训班告诉你,他们有名额,只要去他们那里上 “ 幼小衔接班 ” ,就有一定机率可以进去。 再一打听,如果不报培训班,自己去外面摇号机率不高,反到是培训班的中签机率会更高一些。

为了孩子的 “ 前途 ” 考虑,你会不去报?

或许,一开始只是少部分人坐不住,跑去跑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发现报的人越来越多,好像 “ 全世界的人都去报了 ” ,这个时候,你还能坐住?

03、

做为宝妈,除了随大流,我们别无他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这种 时候,或许有的人还会坚持,有的人却已经坚持不住了。

因为我们都知道,“成长”是一件不可叛回的事情,就跟年龄一样,只能往前,没有后退。

既然人生不可以重来,眼见着身边的人一个个都是这样 “ 操作 ” 的,做为大部分普通家长来说,只有一种选择是最稳妥的,那就是 ——随大流。

看大家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做数学题,当你不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而又必须做时, “ 抄作业 ” 是最安全的方式。

自己写,错题概率太高,还不如 “ 抄 ” 的,至少抄你可能会抄到正确答案,即使错了,也是大家一起 “ 错 ” ,也不是你一个人 “ 错 ” 。

可教育这件事情,能够 “ 抄作业 ” 吗?

各种教育家,教育大伽站出来:“快来抄我的,我有成功案例!”

一开始,一个案例站出来,你还相信,可随着越来越多的案例站出来,你发现每个人的案例不同,甚至还有互相矛盾的地方,那你应该相信哪个案例呢?

尤其是,有些案例是 “ 正在发生 ” 的,它最终会导致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也没有人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那个 “ 牛娃外公 ” 的故事,他堂堂一个上海退休老教授,在退休后的唯一工作就是陪伴外孙,与孩子他妈,也就是他女儿一起联手,想要培养出一个 “ 牛娃 ” 出来。

结果从3岁到6岁,短短的三年时间,不仅没能让孩子成功进入“上海四大民办小学”,反而让孩子得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

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因为压力太大。

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你们的家庭成员确实很完美,只不过存在这么多一点瑕疵。”

言外之意,这位退休老教授和外孙住在一起,是个错误。

难道这位 “ 牛娃外公 ” 做的,不是 “ 顺应大流 ” ,鸡娃上岸吗?然而可惜的是,不仅一败涂地,而且还落得一个 “ 与祖父同父 ” 遭小学骑士的结局,全家商量之后,不得不带娃移民,接受美式教育。

能够带着孩子全家移民,这说明他们家的条件还是非常不错的,可是对于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怕是连移民的机会都没有吧?

若是连这个都没有,当他们在这场 “ 顺应大流 ” 的鸡娃战争中失败以后,他们应该怎么办呢?

04、

尊老爱幼,中华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直都讲,尊老爱幼是中华美德。

这个“老”,自然也包括外祖父。可是在这场牛娃竞赛中,牛娃外公却成了“一点瑕疵”,这不可谓不可笑。

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这些升学的关卡中,连这个都成了 “ 缺点 ” 。

而且,还还是一位退休的教授,那知识涵养绝对不用说了。这么高素质的家庭,“祖孙三代”生活在一起,就是缺点?

如果这样,那何谈 “ 尊老爱幼 ” ?

仔细想想,上幼儿园的孩子才多大?不过三四五六岁,正是应该玩的年龄。 从身体发育阶段来看,这个时候的他们虽然记忆力超群(远胜成年人),但逻辑思维以及其他各项发展还不够强,还在发育生长当中。

可在这种时候,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大家却已经开始急着 “ 鸡娃 ” ,《弟子规》、《千子文》、弹钢琴、书法、赛车、滑雪、跳绳 ……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帮不到的。

比如说跳绳这件事情,一般来说,系统性的练习是6岁以后。这个时候他们可以甩动绳子,并且跟着跳一下,虽然还不太会连贯跳,但已经有了甩动和跳起两个动作的节奏感。

但因为某些小学会把它当成体育类的检测标准,很多培训机构会告诉家长:你家孩子已经5岁了,赶紧学跳绳,要不然就晚了,学校要求一百多个才及格呢 ……

结果你回头一看,你家的娃还只会拿着绳子蹦一下,你能不急?

甚至还有人会说,等什么 5周岁啊,之前就可以了。又不是要求他一下子就学会,慢慢跟着跳,随便跳跳就行了,反正早学总是不会有错的。

可他们却忽略了:太小的孩子,骨骼还没有长硬,若是被跳绳绊倒的话,容易受伤。

我们一直急着“抢跑”、“鸡娃”,却忘了考虑一下,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否符合孩子当下的年龄阶段呢?超前教育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个人觉得,符合年龄阶段的活动才是最适合小孩的。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急着给孩子做什么逻辑思维方面的练习,虽然他也能够懂,但学得非常吃力。

然后他便放了放,等孩子大了一些,再把那套东西拿出来教孩子,发现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根本不需要费力气,一点就会。

那么中间“空闲”的这几年,孩子吃亏了吗?

显然没有,到了该懂的年龄,稍微一点播,他自然而然就懂了。可年龄还没到,心理发育还没到这个阶段,进行一系列的超前教育,不过是一种“消耗”罢了。

短时间内看着效果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极不利的。

孩子提前把未来要做的事情都给做完了,那他以后做什么呢?做更多的事?那他欠缺的那个童年,如何补给他?

决定孩子一辈子的,肯定不是童年的那些“超前学习”,而是他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以及他的学习能力。

与其老想着跟别人 “ 竞争 ” ,还不如回到最初,好好看看自己的孩子,让他在这个年龄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慢慢跑,不急,反正他还有一辈子,只要能够一直往前跑,总会跑到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