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他人带的节奏,正在浪费我们的生命
收入
各种网络论坛,都会有一堆讨论收入的帖子。
人们关心他人的收入,归根结底是关心自己的收入处于什么水平。
以知乎为代表的优越派,用各种豪言壮语击中了人们的痛点,让许多人感觉被社会抛离,陷入沮丧和绝望。
“80后投资人已实现财务自由”、“90后月入三五万表示彷徨”、“三十岁前你必须赚到第一桶金”……
似乎财务不自由就是失败,三五万不彷徨都不正常,年龄大点都不好意思说话。
这种论调,是典型的带节奏。而另一种带节奏,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今年5月28日,在人大会议记者会上,总理说,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番话随即被大量引用,并引发舆论热议。
然后,各种对过去的平均工资、平均收入统计的抨击也接踵而来。
很多人并不清楚总理那番话的涵义,把“6亿人月收入1000元”等同于“6亿参加工作的人月收入1000元”,或者“6亿参加工作的人月工资1000元”。
诚然,中国人的收入绝对没有高到多高的程度,但要说6亿工作者每月平均只能拿1000块钱,那是违反常理的。
到底应如何理解总理特别关切的这个月收入数字?
首先,6亿人的平均月收入为1000元左右,是对这个人群总体而言的,是包括就业人口及老人、儿童等非就业人口的平均收入,这意味着其中有收入高于1000元的,也有低于1000元的,还有不少没有收入的。
居民人均收入是家庭可支配收入除以家庭人口后得到的,而家庭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非就业人口。
我们常形容一个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老人、儿童、学生等被赡养人口都属于家庭人口中的非就业人口。
由此可见,就一个个具体家庭而言,其就业人口的工资收入不能等同于整个家庭人均收入。
不被带节奏,需要掌握常识,更需要学会分析。
人际关系
人的痛苦,来自于欲望和能力不匹配,欲望则常常来自攀比,比人脉是生活中常见的套路。
社交场合的一些人,逢人就说自己认识谁,这个多厉害,那个多牛逼,一个接一个地说,几乎没有重复的。
这些人内心的想法是,能说出的牛人越多,代表自己越牛。
这还挺奏效,周围的人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在北京皇城根上,就有不少人靠这个为生,通过牵线搭桥骗取“介绍费”的。
问题是,这些牛人大多不是他圈子里的,有些或许有半面之缘,有些则中间隔了好几个人。
六度空间理论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如此说来,我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最多也就隔着六个人,打通这六个人的关系,或许我就可以见到他,甚至和他坐下来喝杯茶,听上去很魔幻。
问题是,特朗普认识我吗?他是我圈子里的吗?而且,最后真的能见上面吗?
所以,别被他人口中的人际关系带节奏,导致自惭形秽,觉得自己混得不怎么样。
吹嘘人际关系,本质上是自己做不到那些人做到的事,借他人的成就来为自己润色。
要在社会立足,每个人都要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而不是别人的辉煌史。
婚姻
越来越多人恐婚,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离婚难得一见,现在离婚司空见惯。
离婚率越来越高是客观事实,而被引申出来的就是世风日下,道德败坏。
这个我是不认同的,我从来不认为,就道德而言,过去是高尚的,现在是败坏的。
每个年代的道德内涵,都是不一样的,过去强调集体、安稳、坚忍,现在推崇个性、自由、平等。
不幸福的婚姻,过去会藏着忍着,现在却能好聚好散,也是一种进步。
当然,现在的婚姻遇到的诱惑和危机肯定是更多的,但这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引起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本来只是一句唯美的爱情语言,却被频繁用于反讽现在的爱情追求快速,不真诚。
问题是,现在还能回到过去书信很慢、车马很远的年代吗?
而且,过去的婚姻,那么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提倡自由恋爱,怎么也比过去更真实吧?
恐婚现象剧增的同时,“泛渣男化”的偏见也越来越扩大化。
电视上,尽是些男人周旋于几个女人之间,最后女人幡然醒悟而自强的片段;自媒体的文章里,也尽是些渲染男人有多渣,女人要反击的论调。
家有女儿的纷纷说,这年头能扛起责任的男人太少,渣男太多。
不知道生儿子的会不会说,我儿子以后很有可能是个渣男呢?
满世界都是好女人和坏男人,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对立,背后是各种以女性为消费对象的商品或服务。
影视文学作品、美容化妆品、品牌服饰、奢侈品、女子贵族学校……
显然,有利可图,才有人去带节奏。
而许多人总是容易被舆论影响,却不愿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不愿相信幸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爱国
从2011年微信成为生活方式开始,我们方便快捷地获取了许多有用信息,却也不乏各种挑战智商的雷人雷语。
“鲁迅”、“马云”说过的无数找不到出处的伪名言名语……
“不转发不是中国人”、“不转发死全家”的那些段子……
“美国人慌了”、“日本人怕了”的那些文章……
利用国人的爱国情怀带节奏,带出了一批思维混沌、不客观的人,脑子里充满了“祖国很好很强大,他国很弱很怕怕”的义和团式的高昂情绪。
同样地,逢中必反,则把节奏带向了另一个极端。
说什么都要冠上“中国人”这个名头——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插队?为什么中国人到处吐痰?为什么中国人缺乏贵族气质,就像暴发户……
我在某本杂志上看到过一个笑话,大意是说有个人认为外国的一切都很好,整天吹嘘跟外国有关的一切。
今天说这个国家的东西好吃,明天说那个国家的东西好看,中国的都不行。
消失了一段时间后,他再次脸色蜡黄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却突然眼前一亮地说,朋友们,我得了一场澳大利亚肝炎!
故事令人忍俊不禁,现实中类似这样的人却不少,不仅包括中国大陆人,还包括一些港台人士。
某台湾歌手说等大陆人什么时候上厕所会关门了再来谈统一,某台湾高校教授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些论调,非蠢即坏。
以贬低中国人的说法为荣的人,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显示自己的优越,或者达到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14亿中国人,用几个简单的标签概括了事,实在是侮辱人类智商。
老年人
生活中容易被带节奏的重灾区,首推老年人群。
过去,长见识要读书看报,如今,一机在手,应有尽有,好的坏的,全都来了,反而让老年人无所适从。
各种社会黑幕、野史闲谈、养生鸡汤,无时不刻不在冲击着老年人的眼球。
看到吃某样东西可以治百病,一窝蜂地去吃,然后一点用也没有,甚至搞垮身体。
听说哪样东西将会缺货,便赶紧跑去囤货,然后满屋子都是那些东西,几年都消耗不完。
各种针对老年人的公众号,内容粗制滥造,却牢牢地抓住老年人的内心需求。
老年人的人生经验,被层出不穷的新式营销手段给抵消了大半,已不足以指导生活。
本来,社会飞速发展,把许多老年人给落下,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再令其被反科学文明的东西牵着走,就更应该反思。
人为什么会被他人带节奏?
首先,人都有从众心理,都想通过进入一个群体得到所谓的安全感和存在感,而真相似乎不那么重要。
其次,许多人把握信息的能力不强,容易把事情的片面当作事实的全部,被这些片面煽动了情绪。
当你学着独立思考后,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人带节奏了。
你会先冷静下来思考信息的出处和真伪,并判断有无缺少关键部分,有无偷换概念,有无避重就轻。
你不会再为了跟别人有共同语言而轻率地认同某种观点,也不会在意别人武断的反对意见。
经过一连串的思考和分析过程,你就不再是个脑门发热的吃瓜群众,你的生活将真正由你做主。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