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加快部署和培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那么,到底什么是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异同?

与现有大多数产业都是从提供产品或服务类别角度划分所不同的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从时间维度和重要性的角度来划分的产业。其中,未来产业是指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期或产业化初期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两者共同之处在于,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带动产生的新兴产业;所不同的是,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更为前沿,产业发展更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

分析来看,未来产业的主要特点有:

一是前沿技术驱动。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是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质特征,但支撑未来产业的核心技术属于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通常处于加速突破及爆发增长的前夜,能够满足人类的根本需求或潜在的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其技术性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体验更好。

二是培育周期较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一定体量规模且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对应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二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而未来产业主要处于技术进步S形曲线的第一阶段和产业生命周期的初创孕育期,从发现、培育到产业化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技术发展周期理论所说的多个阶段,一般需要5年至10年的时间,有的甚至超过20年,需要久久为功。

三是不确定性。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许多技术在发展期就会消亡,一些技术方向和技术路线经过实践检验有可能会被证明是不适合发展的。因此,未来产业的发展路径往往需要通过创新试错,推动企业家、科学家、风险投资家开展合作,以创业带动多元化投入,加强风险的动态识别与化解。

四是跨界融合。未来产业具有多领域交叉的特点,发展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理论、新载体、新空间、新模式和新业态。技术之间、产业领域之间的深度渗透将催生“N+X”新业态,大数据、生物、材料、智能技术与生产、消费、能源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有望催生一批未来产业新领域、新业态。

五是先发锁定。未来产业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规模体量和经济增长作用上,更为重要的是,未来产业的发展事关一国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未来产业的先进入者具有显著的“先行者优势”,能够构筑包括专利、知识产权、产品标准和涵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完整生态,后进入者追赶超越的难度极其巨大。因此,未来产业的发展宜及早谋划,前瞻部署。

顶层设计加快完善

记者获悉,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正密集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未来网络、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新型储能等发展规划正酝酿出台。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

在此背景下,近期多个部门密集发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路径谋划具体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提前布局并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具体领域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等将成为谋划布局重点。具体区域上,将重点围绕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先导示范区,推动形成未来产业策源地。同时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培育若干未来产业。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布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布局量子信息、类脑芯片、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编辑等一批未来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还提出,研究编制新型储能规划,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从近期接连发布的地方版“十四五”规划纲要看,未来产业也成为“十四五”时期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例如,安徽将实施“3+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江苏提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基因技术、空天与海洋开发、量子科技、氢能与储能等领域,积极开发商业化应用场景,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浙江提出,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超前布局发展量子信息、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周游对记者表示,从根本上来说,布局未来产业就是要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以创新驱动构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我国在未来产业发展整体上已经进入产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对于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谋划布局,将进一步抢占战略性发展先机,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可以满足消费潜在的或未能满足的新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需求。

未来产业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政策红利下,一批未来网络、氢能等重大项目近来相继落地,相关产业发展提速推进。

4月20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互联网试验设施(简称FITI)高性能主干网正式开通。这一项目将为我国研究和设计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开放性试验环境。据悉,FITI以纯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技术为主,其高性能主干网的核心节点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35个城市的40所高校,可为各类用户提供未来互联网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等的试验服务。

氢能也是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近日,全国首个氢能大规模推广应用示范项目落户山东。该项目将通过纯氢管道输送的方式,开展将氢能利用进入工业园区、社区楼宇和交通移动用能、港口、高速等多场景的应用示范,打造全国首条氢能高速走廊、全国首个万台套氢能综合供能装置示范基地。据悉,由于示范工程涉及企业多、行业跨度广、实施难度大、盈利周期长,山东省将在政策扶持、资金等多方面提供保障。科技部、山东省政府共同成立示范工程实施工作推进组,围绕示范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给予政策保障,允许示范区在特定范围内“先行先试”,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标准法规。

另外,根据山东省能源局公示的“十四五”期间氢能产业重大示范试点项目第二批名单,共有20个氢能源项目入选,包括8个装备制造项目、9个基础保障项目和3个应用示范项目。

“当前我国氢能发展势头较快。应用方面,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还原剂和氢燃料电池等技术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相继落地,氢能多元化应用取得一定进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孙传旺表示,将氢能明确为未来产业突出了氢能在我国科技、产业与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这一举措将引领和推动氢能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快车道,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专家建言加速产业化应用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产业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创新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未来产业,下一步,需实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产业化应用,同时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表示,未来产业代表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未来产业往往具有科技含量高、经营模式创新、高产出附加值、低能源消耗等特点,也往往具有轻资产、高成长、高波动等发展特征。

对于发展未来产业,她表示,需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链条,鼓励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与产业化应用。加强科技人才、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精尖”为导向,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同时,切实减轻企业经营发展负担,进一步优化相关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同时需要推出切实有效的举措,加快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周游表示,下一步需明确政府对推动未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方向,形成推动未来产业的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体制,引导科研机构、企业,应用市场力量积极推动前沿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形成新的消费需求;建立未来产业发展联盟和基金,进一步发挥市场力量推动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决定性作用。

以上信息由经济带网—长江经济带(http://www.iic21.com/21cjjj/)小编整理,如若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可立即前往了解。

经济带网(www.iic21.com)秉承“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诚邀国内外各级政府机关、商会协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新闻媒体、企业单位、投资经营创业者等各类优质资源共同参与、各展所长,形成基于市场机制的多样化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建立以经济带网数据中心为主体,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更好地推动经济带沿线: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产业链型平台开发、地方产业经济宣传、产业供需数据分析、项目产品宣传推广、入驻园区招商对接、商务金融服务对接、战略学术研究等工作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