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时很多皇帝因为生长环境的影响,有许多代皇帝自己就能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诗。但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写的字画曾让皇帝求之不得,连死后都要将它带入陵墓之中作为陪葬品。谁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这个人就是有着”书圣“称呼的——王羲之。

王羲之出生在一个富足家庭,家里很多当官的,而且都是大官,在当时还有句话叫做“王马共天下”。可见他的家庭在东晋时期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之大。当然了,身为官二代的王羲之本可以在官场中平步青云,依靠家庭的影响力完全可以做一个大官。但是喜欢逍遥自在、闲云野鹤生活的王羲之不愿意在官场中过完自己的一生。

王羲之曾经和孙绰、谢安等等一些当代的著名文人来到了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游山玩水一起聚会。他们一行人在兰亭会上正喝着酒,其中有一人便提议不如趁着酒兴作作诗,于是一行人会上共作诗37首,并且收录成集为《兰亭集》。

这时的王羲之也借酒酣耳热之时,当场给诗集挥笔作序言,于是便有了名噪一时的《兰亭集序》。作品共28行,324字,章法浑然一体,笔法粗中带细,字间参差不齐却让人赏心悦目,就连墨水都忽亮忽暗,体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至高境界。全篇共有二十几个”之“字,但是却字字不同,每个字有每个字的写法、特点,令观看者无不叹为观止!这便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后来,民间传言说王羲之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里常常多次书写《兰亭集序》,但是都不能达到之前第一次那样的效果,连身边的朋友都调戏他称是“模仿者”。这侧面说明了书法艺术的珍品不应该如心中所想那样,而应该随性所发,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才可成就佳作,当然这应该少不了酒精的作用。

王羲之死后《兰亭集序》就传到了后代智永手里,但是智永看透世间俗事,出家当了和尚,临终时又把它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于书画,也爱珍藏名家字画和遗作,于是便将《兰亭集序》珍藏在了秘密处。

当时的皇帝唐太宗因为酷爱王羲之的书法,到处寻求《兰亭集序》的真本,过了好久,终于让他知道了藏身之处,于是他想方设法地得到它,但是不管唐太宗如何威逼利诱,辩才守口如瓶,始终不承认。唐太宗没办法便派了御史萧翼专门来到越州,让他无论如何都要带回真迹。萧翼来到越州之后,也是一脑袋雾水,无从下手。有一天他想到如果用骗的呢?会不会有用呢!

于是萧翼假扮成一个身无分文的困苦书生,带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一些杂帖,拜访了辩才,善于沟通的萧翼顺利地跟辩才成了朋友,两人经常饮酒作诗,评论诗画。有一次辩才酒到三旬,酒兴大发终于透漏出他藏有《兰亭集序》的真本。萧翼将信将疑地说:“汝当真有,吾一饮尽”。说完朝他哈哈大笑。辩才将萧翼已经当作自己的“知心好友”了,也没有了戒备之心,加上他的嘲讽,便把兰亭真本拿出来放在了桌案之上,还得意洋洋地对他说道:“这回信了吧?”看到真本的萧翼两眼放光,早把辩才的话抛到云霄之外了。心中已经计算着如何得到它了。

终于有一天在辩才外出的时候,萧翼偷偷潜入僧房偷走了兰亭真本,得手后的他匆匆来到当地官府,命令地方官员传令辩才前来见朝廷御史。辩才到了之后,萧翼跟他说明了来由并且跟她告别。辩才听后直接气倒在地,不久后便死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真本后就下令让人临摹篆刻,然后还把翻拓之后的副本赐给那些有功的皇子大臣,临终时还交代让人把《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品一起埋进昭陵之中。从这以后,“天下第一行书”深埋地下,没人再见过它的真面目。而后世流传下来的都是历代书法家模仿的作品。后来著名诗人陆游也难怪在诗中感慨道:“舰治仓昭陵,千载不复见”。

虽然王羲之的作品很多都遗失了,但是他的作品对后人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改变。历代书法名家很多都学习他。就算在清朝时期以碑学为主,导致了帖学的范围,但是王羲之在书法的地位还是没有动摇。平日通过揣摩、欣赏,都会由衷地诚服,不由得也会有感而发:“太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