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剧本杀”创作者,都有必要看这部《秘密访客》
这两年“剧本杀”很火,许多爱好者也投身的剧本的创作中来。
但碍于笔力有限,很多本子要么主线逻辑不清,不断穿插伦理梗打擦边球;要么玩花活,在现场塞酒、塞糖,失去推理的本格。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抵是写本时,创作者没有事先明晰各个角色的动机,以致于反转时收线无力,出现逻辑崩盘。
但《秘密访客》这部电影,可以说为“剧本杀”新手创作者,提供了一个标准模板,跟着这部电影的结构创作,你这个本子绝对不会离谱。
剧本杀的标准化阶段
“剧本杀”的游戏套路,通常是围绕着“假性人物关系”进行展开,随着剧情阶段性的推动,各个人物之间的“真实”关系才得以明朗。
前言:
《秘密访客》的“假性人物关系”,在故事的第一阶段,是教科书般的标准:
只抛出弟弟和访客的矛盾关系,陈述父亲、母亲、弟弟、姐姐的家庭关系。
许多剧本杀创作者喜欢在开篇就增加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取得娱乐性的吊书袋作用,但开篇铺的太广,后面的线就愈发的难收。
《秘密访客》在电影开始,仅是明确(公开)了一组人物矛盾,即弟弟和访客间的:
访客是弟弟学校的校车司机,弟弟因为同学霸凌,在让访客给他系鞋带。访客给弟弟系完鞋带,抽烟的时候,一辆货车撞向了校园大巴,校车翻下悬崖,访客翻下山去救孩子,只救活了弟弟。当访客醒来时,已经在男主人的家里了......
故事的第一阶段就明确主要事件,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很多本子是走一步,加一步,最后偏离主线。
小剧场:
《秘密访客》的“小剧场”是开篇的吃饭
随后,新的谜题又增加了,为什么父亲要收留访客?
导演陈正道在这里抛出了三根线,这三根线是“剧本杀”环节中标准的小剧场。
剧本杀创作者一定要牢记,小剧场不是逗乐的台词,而是能看到人物关系底色的文本,玩家亦然。
我们先来看看同时发生的三根线:
1.“犯人”访客已经在这个家里呆了三年,父亲希望他能去自首,访客还没做好准备
2.母亲吃饭时吐了,想要离婚,觉得和犯人一个屋檐下生活三年恶心
3.姐姐吃饭时和弟弟不和
于是第二阶段的人物关系,在小剧场后被重新确立:
在确立事件主要起因后,即“校车车祸事件”,然后再展开人物间新的关系,但这一切,在触及根本问题前,都是围绕着“假性人物关系”构建 。
真实人物关系
那么什么时候,能将剧本杀中的“假性人物关系”过度到“真实”人物关系呢?
《秘密访客》的标准答案,各人物情绪交错爆发时。
很多本子交代“真实”人物关系,因为笔力不够的缘故,依旧是围绕单边关系或对立关系进行。通过“立场”的对抗,简化矛盾冲突,忽视各个角色本身的情绪。
但《秘密访客》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为“剧本杀”初学创作者的教科书,则是因为,他规整的完成了一套各个人物间的情绪爆发。
在影片后续几个阶段(不剧透 )的故事积累后,母亲穿上了“死人”的白色毛衣,女儿要访客离开这个家庭,访客偏执的回家,弟弟被母亲锁在仓库中,父亲病态的强迫一家人整整齐齐。
所有的角色都展现了自己“强”目的时,真实关系也就到了揭露的时候。
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剧本杀的人物冲突不能是各别人物的,也不能是两股势力,而是每个角色之间的,这样的本子,才能体现每个角色(玩家)的价值。
复盘:
因此,在“剧本杀”创作中,真实关系是要对剧情有推动作用的,万不能是烟雾弹:
父亲开始说出一切的真相,他的亲儿子也死于那场车祸,所谓的妻子,并不是真的,这个女人的女儿(路路)也死于了这场车祸。
弟弟是这辆车上的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因为车祸残疾被生父抛弃,是这个家庭的男主人,给予他爱。
姐姐不是男主人的亲生孩子,男主人对她的感情也很复杂,她以前嫉妒真弟弟,后来嫉妒假弟弟。
而访客,当年被判无罪,但他昏迷失意,被“绑”到了男主人家中,男主人希望访客有愧疚感,“非法拘禁”了访客三年。
这是男主人一手策划的,导演陈正道对这条线刻划的非常好,哪怕一开始大家都猜到了故事的可能,也有耐心看这个故事继续演下去。
观众要的,不仅是一部悬疑推理电影,他们有更高的诉求,这背后的亲情、这始作俑者的校园暴力。
《秘密访客》这部电影,足以成为“剧本杀”的教科书原因也基于此,角色不能是工具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收线时拼图,且每一块都至关重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