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议和,即南方革命党和北方清政府的和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后,十七个省纷纷宣布独立,而清政府所控区域只剩下东三省、直隶与河南,清廷已是日薄西山。

这时,关于国家未来政体问题的讨论愈发激烈,矛盾主要集中在以孙中山主导的革命党人共和派与以袁世凯为首的部分清朝官僚和北洋六镇支持的立宪派之间,两派互不相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趁此机会,英、日两国将军舰调入长江,希望将自己的在华利益最大化。当时,英国主要支持立宪派,以保证自己的既得利益不被战火波及;而日本则支持共和派,希望战火继续扩大,以便浑水摸鱼,大发中国的国难财。

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掌管军政大权,袁世凯派冯国璋进攻革命军,湖北都督黎元洪等革命军一时失利,竭力主张妥协,此事正中袁世凯下怀。此时革命军希望通过袁世凯的力量迫使清帝退位建立共和,清室则希望通过袁世凯去缓和南北对立冲突的局面。而袁世凯便坐收渔翁之利,两边周旋以获得最大利益,进而逐步窃取全国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世凯一面奏请清政府停止进攻,一面向革命党表达善意,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议和。革命党人也认为袁世凯是能领导中国的政治领袖。于是,袁世凯在清廷和革命党人之间左右逢源,

11月16日,孙中山致电上海《民立报》,先生表示建立共和国后他希望黎元洪能出任大总统,而如果黎元洪举荐袁世凯,他也没有异议,只要能尽快建立共和就行。

1911年12月18日,南北议和在上海英租界南京路工部局的市政厅开始,北方代表清廷的是袁世凯的高级幕僚唐绍仪,而南方代表革命军的是李鸿章搞“洋务运动”时期的高级幕僚、此时的中华民国革命政府外交总长伍廷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伍廷芳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则暗示如果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那么可以想办法让清帝退位。

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并于29日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得知消息大为恼火,对外宣称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也不接受共和体制。并指使段祺瑞、冯国璋为首的北洋派将领48人发出联名通电,表示“誓死拥护君宪,坚决反对共和”,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的孙中山先生无奈致电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安下心来的袁世凯开始着手对付隆裕太后、逼清帝退位。袁世凯派人四处散布谣言,说南方革命党有多么厉害,多么残忍,如果北伐,清廷必受屠戮的谣言。并在1月12日向清廷摊牌,要求以优待为交换条件,让清廷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最终,袁世凯坐收渔翁之利,但并不能否定这场伟大运动为中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辛亥革命依然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个里程碑。辛亥革命不但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