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美援朝,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前后五次大型战役,最终将战局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当然这是我国对战争的称呼,在西方研究朝鲜战争的学者口中,有着不一样的叫法,比如第二次战役,又被西方学者称为清长之战

这一战的影响极其深远,不光震惊了世界,连一百多年来从没有正眼看过中国的日本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此战后,仿佛一夜之间,那个带有浓浓贬义色彩的“支那”一词就在日本的大众媒体中消失了。

就连东北战犯管理所中的那些日本战犯,也老老实实,心悦诚服的开始接受改造。

此战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清长之战,顾名思义,是由西线战场的清川江之战和东线战场的长津湖之战组成。

清川江之战中,美军轻敌冒进,钻进了彭老总布下的口袋阵,被当头一棒打蒙的联合国军丢盔卸甲,迅速南撤,不料后路早就被志愿军第38军截断。

在这里,双方爆发了极其惨烈的松骨峰阻击战,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采访这场战斗后写就的。

38军也因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被彭老总授予了“万岁军”的美誉,可谓一战封神。

西线战场我军大获全胜,把联合国军一路从鸭绿江边赶到了清川江以南。

与此同时的东线战场,在长津湖畔发生的那场大战,却被提及的并不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场长津湖之战又对我国我军今后的发展道路产生了何等影响呢?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按照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设想,美第10军穿过长津湖西进,迂回到西线志愿军的后方,切断志愿军退路,同西线的美第8集团军形成对西线志愿军主力的合围。

不难看出,西线和东线战事息息相关,如果让美第10军成功穿插到位,西线的志愿军别说口袋阵包围敌人了,就是自己恐怕都自身难保。

因此在长津湖发动一场战役,阻止第10军西进就变得极其重要。

鉴于长津湖地区的重要性,志司派出第20军、第26军、27军组成的第9兵团消灭集结在长津湖地区的美军,长津湖之战就此展开。

志愿军第9兵团三个军大约15万人,美军第10军主要是陆战1师和步兵第7师,大约2万人,最终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 卫生勤务》数据显示:东线九兵团3个军战伤伤员14062、冻伤伤员30732、战斗死亡7304,总减员52098(冻伤死亡不清)。

美军公布的战报显示,美第10军战斗伤亡达到10495人,冻伤等非战斗伤亡数据不清。

我军付出了数倍于敌的代价,最终并没能够全歼敌人,陆战1师的残部还是顺利得以突围,也因此,对于这场战争的胜负,网上争论不休。

美方将这场战争的成功突围视为骄傲的资本,时代杂志甚至将其称之为“美军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坚忍和勇气的史诗!

好莱坞还特意拍了此战为背景的电影《严寒17日》,要知道,朝鲜战争在美国被称为一场被遗忘的战争,对这场战争甚少提及和宣传,能有朝鲜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问世,可见美国人对这次陆战1师突围的骄傲。

此战美方共颁发了17枚荣誉勋章,70枚海军十字勋章,这也是美军战史上为一次作战颁发勋章最多的一次。

而我军对这场战争,也有着自己的定义,认为这是一场达到了作战目的,取得了总体胜利,但也有美中不足的战斗。

虽然是胜利,但是不管在何种场合,对这场长津湖之战却提及甚少,实在是因为这场战役打的太惨了。

1952年9月,第九兵团完成作战任务从朝鲜回国,行到鸭绿江边时,第九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将军命令司机停车,他面向长津湖方向伫立良久,深深的鞠了一躬,抬起头时,已经泪流满面。

宋时轮将军

长津湖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据老将军的女儿回忆,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宋时轮将军还是对长眠在长津湖畔的将士们念念不忘。

长津湖之战,之所以会打的如此惨烈,主要还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客观的自然环境因素

1950年的冬天,朝鲜半岛尤其寒冷,位于北端的长津湖一带,平均气温在零下20度,最冷时一度出现了零下40度的酷寒。

9兵团的将士们长期在华东驻扎和作战,缺乏在高寒地区生活和作战的经验,朝鲜战争爆发前,9兵团的任务本来是进行渡海登陆作战训练,为解放宝岛做准备。

朝战爆发,9兵团奉命北移,准备入朝作战,此时战士们的棉衣都还没有到位,部分现有冬服还是按照江南气候缝制,根本不耐严寒。

本来应当再等一下御寒衣服配发完毕,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根本不等人,11月初,9兵团接到军委命令,开始乘火车奔赴朝鲜。

在沈阳停车时,看到战士们的穿着,东北边防部队大吃一惊,连忙脱下身上的衣帽换给这些部队,可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大部分的9兵团战士只是单衣单帽,冻得瑟瑟发抖,但却义无反顾的投入保家卫国的行列。

《中华武术》杂志曾记载一件事,9兵团进入长津湖战区,在零下几十度的酷寒中,战士们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御寒。

行军时有的头裹毛巾,有的身披毛毯,一位朝鲜人民军联络员看到这一切,很是失望,叹道:“这样的部队怎么打仗,肯定要全军覆没,别说美军,就是土匪都能轻易将他们打倒。”

宋时轮听后火冒三丈,扔掉外衣就要和这位军官过过招,三下五除二就将其击倒在地,这位人民军军官才心悦诚服,连连说道:“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志愿军的战斗力!”

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段子,但反映的第9兵团缺少御寒物资确是事实,据《20军的战役简报》记载,当时20军除了一个师有棉帽以外,其他部队都没有,手榴弹全军平均每人两个,连粮食都无法保证,有的部队三天都没吃上饭。

第27军235团3连副指导员邹世勇回忆:“我们的鞋还是胶鞋,走在冰天雪地之中,很多人的脚都冻坏了,每人只有一床薄被,煮好的土豆,送到阵地上就冻成了硬坨坨,根本啃不动,战士们只能把它放在腋下夹着化,化一层啃一点。”

严寒天气和御寒物资的不足,导致了第9兵团的严重非战斗减员,这也导致了阵地上阻击兵员的不足,最终被美军突破了防线。

第二、武器装备的极度落后

打仗打的是国力,我们都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但是反映到军队上,到底差距有多大,一般人还是难以想象。

美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高度机械化,装备极其精良,轻武器方面,步兵大量配备了M1半自动步枪,还有汤姆逊式冲锋枪和勃朗宁式机枪。

而志愿军第九兵团的步枪主要是38式,根本就没有连射功能,至于冲锋枪和机枪更是少得可怜,子弹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

手拿三八式的志愿军战士

所以影视剧中,美军刚一冲锋,志愿军战士就疯狂开火的场面根本不存在,都是等到美军冲到眼前才舍得开枪,一枪打空都足够战士们懊恼半天的。

重武器方面差距就更大了,陆战一师每团都有12门大口径迫击炮,还有一个专属的炮兵团。第九兵团则只有有限的中小口径火炮,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

陆战一师有200辆坦克,随时能呼叫上百架战机支援,而第九兵团根本就没有坦克和飞机。

美军的步话机已经部署到了班一级单位,而志愿军中,很多师级首长都没见过这玩意,缴获以后连这是干什么的都不太清楚。

美军的小股部队被围后,根本就不慌张,他们的伤员可以随时用飞机运走,飞机还会及时空投下补给品,确保部队的持续战斗能力。

仅12月1日到6日,陆战一师就有超过4500名伤员被成功空运至后方。

在陆战一师撤退的路上,有一个叫做水门桥的必经之地,我军3次对此桥进行了爆破,付出了巨大伤亡代价,但是每一次美军工兵都能用高度机械化的设备在两天内将桥修好。

被炸毁的水门桥

尤其是第三次,眼看志愿军炸的桥几乎垮掉,美军竟然在日本赶制了多套坚固的桥梁组件,直接空投到附近,看的我军将士目瞪口呆,也深深认识到了两国的巨大差距。

也因此,面对美军的撤退突围,我军将士虽然奋力阻止,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仍然没能完全留下陆战一师。

第三、后勤补给严重不足

凡提起抗美援朝,必提后勤问题。制空权完全掌握在美军手中,对我军的后勤供应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志愿军10月入朝,有700多辆汽车,仅仅十几天就被炸毁了将近一半。当时我国完全没有汽车生产能力,苏联援助的汽车又迟迟不能到位,导致了后勤问题更加严重。

要知道,光陆战一师就有1000多辆汽车为其运送后勤物资,比整个志愿军都多。

据估算,仅第九兵团到12月底就需要九百多万斤粮食,而实际运到前线的还不足一半。武器弹药就更不用说了,因为运了粮食就不能运弹药,在生存和攻击之间,总要先保证能够活下来。

人力运送补给物资

27军的老兵回忆,当时很多士兵想要跟国内打仗一样,就地找老百姓募集或者购买一些粮食,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这种冰天雪地的酷寒之地,根本就没有足以支撑一支军队的人口和粮食。

很多战士因为长期吃不饱饭,缺乏维生素,得了雪盲症,还有不少战士,又累又饿,行军路上走着走着就栽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

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但是丝毫没有影响第九兵团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勇气。

陆战一师一位在长津湖之战幸存的下士莫尔豪森讲过一件事,当他和部队冲上一个志愿军占领的山头时,发现山头上的志愿军已经没有什么有力的抵抗,只有零星的近距离射击。

等他爬上山,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他,满地都是志愿军战士的尸体,大约有一两百具,他们大多被进攻前的炮火炸的尸首不全。

但是根据他们铁青的肤色和无血的肢体推断,他们在空袭和炮击前就已经冻死。

这并不是个例,在那个被称作老鹰飞过都会冻死的死鹰岭,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了冰雕,他们枪口冲着敌人来的方向,依然保持着战斗的姿势。

冲上岭的美军沉默了,面对尸体,面对这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他们肃然起敬。

为什么这些战士们宁愿一动不动的冻死,也不起来活动取暖呢?

因为他们要防止美军飞机的空袭,也因为他们必须最大程度的隐蔽自己,在双方装备差距如此之大的情况下,要想有效歼敌,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美国人所著的《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谈及志愿军的战斗作风时,给予了最高的敬意。

他这样写道:

中国军人穿着白色风衣,一动不动趴在雪中,即使飞机从头上飞过,也完全无法注意到他们。

也正因此,第九兵团在对美第十军发起攻击时,才会瞬间将其击溃,并分割包围。正如军事史学家斯拉姆所说:他们犹如没有身影的幽灵!

在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有494人荣获英雄、模范光荣称号,其中“特级英雄”称号获得者只有两名,即:杨根思、黄继光

杨根思

黄继光牺牲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而杨根思,就牺牲在长津湖畔。

29日上午10点,美陆战一师已经发起了八次冲击,阵地上活着的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弹药已尽,美军又疯狂的发起第九次冲击。

杨根思命令两名伤员带走部队最为贵重的那挺重机枪,他冒着炮火,勉强站直冻饿了数天的身子,向着远方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随后他拉响了炸药,跟冲上来的美军同归于尽。

面对这样的军队,面对这样的军人,即使是号称美军最精锐的陆战一师,也生不起任何反击的欲望,只是一心想要突围逃跑。

即使这场战争未经全功,但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杨根思式的英雄,因此不应当被我们所忽视,战士们的热血染红了长津湖,也让这场战役有了一丝别样的凄美。

清长之战震惊了全世界,不光粉碎了美国想要速胜的战略企图,更是将美军赶出了三八线,打出了国威军威。

不过清长之战的意义远非这些,尤其是东线的长津湖之战,让我军切切实实认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军队,什么是现代化战争,认识到了后勤补给的重要,认识到了科技的力量。

随后的战役中,我军大力进行装备建设,建立完善先进的后勤补给体系,改造空军和陆军,推进地空配合作战,短时间内让部队面貌有了彻底的提升。

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更是坚定不移的走工业化道路,尤其是稳扎稳打,学习美苏,而不是学习日韩,先发展吃力不讨好的重工业,摈弃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捷径。

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建立起了完善的重工业体系,现在我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能够制造各种飞机、坦克、导弹等重武器。这和当年在朝鲜战场,在长津湖畔的深刻教训都分不开。

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那些长眠在长津湖畔的勇士们,你们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