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评本《三国演义》所附的《读三国志法》一文说“三国”有“三绝”(或“三奇”),蜀汉大将关羽为其一(即“义绝”),称他为“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文中这样写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心则赵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之;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用这段话来对照小说里所写的关羽,倒也对得上号,但要是形容历史上真实的关羽,那就有很大差别了。

要选《三国演义》里所描写的人物和历史真实人物差距最大的一个,关羽一定可以排在前列,而且,要是从神化、美化的角度来看,他绝对可以排第一位。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关羽的地位和《演义》里差距极大,他的传记没有自成一卷,而是和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传(《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也就是小说里的“五虎上将”合为一传。

关羽的出身,《三国志》记载得极为简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但他在《演义》里的出场就有声有色得多了,先是在刘备眼中现出他的不凡相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然后他自己介绍说“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关羽的相貌,《三国志》里只提到“羽美须髯”,其他的都没有描述。他为什么“亡命”,也没有说,《演义》里则说是杀了“倚势凌人”的“势豪”,这一细节突出了关羽的“义”。仗义除恶,是古代义士的典型行为。

《演义》里的“桃园结义”在后世影响极深,人们都知道刘关张是异姓手足,但在三人的传记里都没有提到结义之事。《关羽传》里写道:“先主(刘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写道:“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2.

刘备起兵时,关羽和张飞一起来投奔,刘备担任平原相时,任命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军队。二人追随刘备东奔西走,一直是他最忠诚和得力的将领。但《演义》里关羽出彩的几处描写,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三国志》里都没有描述。事实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三英战吕布”也是小说家的虚构。

倒是裴注引用的《蜀记》里记述了一件事情:刘备跟随曹操一起在下邳包围吕布时,关羽向曹操请求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妻子赏赐给他,曹操答应了。到了下邳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关羽又多次向曹操提出要求。曹操怀疑秦宜禄的妻子长得特别漂亮,在下邳城破后,就命令捉了秦宜禄的妻子后先送来让他瞧瞧,结果一看之下,曹操立刻忘记了对关羽的承诺,把这个女人自己留下了。关羽因此心生不满。

《魏氏春秋》里也有同样的记载。但是,大义凛然的关羽也会好色,这明显和《演义》里的人设不符,所以小说里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情节了。

曹操是个“人妻控”,这是我们知道的,他不仅收了秦宜禄的妻子,还抚养大了他的儿子,就是后来魏国的骁骑将军秦朗。

《演义》里有曹操“许田打围”的情节,看到曹操的“僭越”行为,关羽想杀曹操,被刘备阻止。这事在《蜀记》里也有记载,但刘备对关羽解释不杀曹操的理由并不一样。《演义》里说怕杀了曹操,曹操的部下会杀害天子;《蜀记》里刘备则说是为国家可惜人才,若曹操能行正道,就是国家之福。

裴松之驳斥了这个理由,他认为刘备后来和董承等人结谋,不会在这时因可惜曹操是个人才就不杀。他是害怕仓促之间,未必杀得了曹操,即便是杀了曹操,自己和关羽等人也逃不了性命,所以故意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觉得裴松之分析得很有道理。

3.

刘备反出曹操阵营后,派关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职务。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带兵攻打刘备,刘备大败,独自逃跑去投奔袁绍,家人和关羽都被曹操所擒。这件事,《关羽传》里只写“曹公禽羽以归”,《先主传》里写道:“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刘备打了败仗,关羽被曹操俘虏,《三国志》里写得很简单,在《演义》里却演化为“屯土山约三事”的故事。关羽和曹操约定“降汉不降曹”“保护二位嫂嫂”“得到刘备信息便当辞去”,这当然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和投降曹操的不得已。

“土山约三事”和“秉烛达旦”(《演义》里写曹操为了试探关羽,故意让关羽和二位嫂嫂共处一室,关羽“乃秉烛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虽是小说家的虚构,但关羽一心忠于刘备却是实情。

曹操对关羽非常好,“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关羽解了白马之围后,封他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并没有因为曹操的恩义就忘记刘备,后来得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刻离开曹操去投奔刘备。这份“不事二主”的忠诚应该就是后人崇奉他的主要原因。

《关羽传》记载,曹操也察觉关羽没有久留之意,就让张辽去试探关羽。关羽说知道曹操对他好,但他受了刘备的厚恩,是不能背弃的,他一定会立功报效过曹操才离去。张辽回报曹操,曹操很感佩他的忠义。

裴注所引《傅子》也记述了这件事,情节大同小异,多加了张辽在报告曹操之前的犹豫,他想告诉曹操,怕曹操杀了关羽,不告诉又不符合事君之道。他后来还是报告了曹操,曹操赞叹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演义》里的情节与此基本相似,只是多了一句刘备若死,关羽愿相从于地下的表白,使得关羽的忠义表现得更为坚定和突出。

袁绍大将颜良攻打白马,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为先锋迎击,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就是《演义》里所说的“斩颜良”,但“诛文丑”就是小说的虚构了,因为斩了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关羽认为已经报答了曹操,就离开曹营去投奔刘备了。

在离开前,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就是小说里的“挂印封金”。在关羽杀了颜良之后,曹操知道关羽要走了,就对关羽“重加赏赐”。关羽走后,曹操手下想要去追赶关羽,曹操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对此,裴松之非常赞赏曹操的气度。

按照《演义》的描写,随后就是“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了。关羽投奔刘备的路上细节,《三国志》里没有写到,我们从情理上推测,“千里走单骑”或许是事实,但“过五关斩六将”恐怕就是小说家言了,因为《演义》里所写的五关,从地理位置来看,不符合关羽寻找刘备的路线,详情容后再论。

4.

关羽重归刘备后,随刘备到荆州依附刘表。曹操南下荆州,赤壁之战爆发,但《演义》里大肆渲染的“华容道义释曹操”在《三国志》里找不到半点踪影。曹操败走后,刘备夺取荆州,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小说里“战长沙义释黄忠”的桥段在《关羽传》和《黄忠传》里也都没有提到。

刘备平定益州,让关羽留守荆州。

《演义》“单刀赴会”的情节,《关羽传》没有提到,倒是《鲁肃传》里有记述。

当初刘备向东吴借取荆州,说夺了益州就归还,所以当刘备拿下成都后,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中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肯。孙权就派吕蒙率军进取,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只有零陵太守郝普坚守不降。

刘备得知后,亲自领兵五万从成都赶回公安坐镇,派关羽率军三万争夺三郡。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领一万人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鲁肃为了大局,邀请关羽相见,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各带单刀赴会,于是这次会面就称为“单刀会”。在单刀会上,双方互不相让,战争一触即发。

但正赶上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益州有失,就和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本是双方对等的单刀赴会,在小说里变成了关羽单刀去敌营赴会,这一改变,关二爷的凛凛神威自然是显露无疑。

5.

关羽是刘备手下的主要将领,是当时著名的“万人敌”勇将,但关羽为人刚直自负,瞧不起别人。吕蒙说他“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陆逊说他“矜其骁气,陵轹於人”,陈寿评价他说“刚而自矜”。

《三国志》里记述了两件事情,最能体现关羽的傲慢自负。

刘备平定益州时,马超来降,关羽就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意思是说马超能和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的性格,就回答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是说马超是个人才,但也只能张飞相提并论,和你还是不能相比的。

关羽蓄着一副漂亮的长须,诸葛亮称他美髯公,所以这里用髯来代替他。看了诸葛亮的回信,关羽十分高兴,把它交给宾客幕僚们传阅。这件事记录在《关羽传》里。

《黄忠传》记载,夺取汉中时,黄忠立了大功,刘备进位为汉中王后,想要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谏说,黄忠的名望不高,关羽要是听到他的地位和自己并列,恐怕会不高兴。刘备说,我会和他解释的。

《费诗传》记载,关羽闻知黄忠地位和自己一样,果然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因而不肯接受任命,后来在费诗的一番劝说下才接受了任命。

这两件事情在《演义》里都有写到,小说里有进一步的发挥,关羽给诸葛亮写信,说自己想和马超比武,被诸葛亮用好言安抚才罢。

6.

《警世通言》有一个细节,一个小孩被刀子划伤,并没有哭泣,家人感到很惊奇,小孩说,关羽能忍住剧痛刮骨疗伤,而且谈笑风生,我也要象关羽一样。

可见在明朝时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了。“刮骨疗毒”在《关羽传》是有记载的,但和《演义》里的情节略有不同。关羽的箭伤不是在攻打襄樊时受的,为他治病的医生也没有留下名字(小说里说为关羽治病的是神医华佗,但《关羽传》里没有医生的名字,《华佗传》没有记载此事)。

传记里说,关羽曾经被流矢射中,伤虽然好了,但一到阴雨天气,就经常感到疼痛。医生说那箭上有毒,毒进入了骨头,需要割开胳膊,刮骨去毒,才能根除,关羽就伸出胳膊让医生去割。当时关羽正在宴请手下的将领,他边治伤边饮酒,“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在没有麻醉手段的古代(据说华佗有“麻沸散”,未知确否),一边进行外科手术,一边吃肉喝酒,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还能言笑自若,确实是豪气冲天的好汉,怪不得后人敬佩。

7.

从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开始,刘备和曹操分别于汉中和荆州两地展开了全面对抗。

先是刘备从益州北进,攻略汉中。曹操的守将曹洪抗敌不利,于是曹操亲自进入东川,和刘备的展开恶战。为了配合刘备进兵,并趁着曹操战略重点西移,南线空虚的机会,关羽开始谋取襄樊。他策划煽动荆、兖等地豪强造反,当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扣押太守,响应关羽。曹操大将曹仁率军平乱,于次年正月攻破宛城,将侯音斩杀,并屠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失败撤回,刘备占据了汉中。在荆州一线,关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士仁驻守公安,自己率领大军攻打襄阳和樊城。

曹仁的兵力不如关羽,所以只能凭借樊城等据点坚守。七月,曹操立即派遣于禁带兵救援樊城。这时,樊城还没有被关羽包围,曹仁命令于禁、庞德屯驻在樊北。

这时,关羽的兵力已经处于下风了,于是派人要求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出兵帮助他攻打樊城,被二人拒绝。

但是,天气的利好转向了关羽一面。入秋后,连着下了十多天的大雨,汉水暴涨,“禁所督七军皆没”,于禁的大军被洪水淹没了,于是关羽趁机乘船进攻,擒获了于禁和庞德,于禁投降,关羽想要任用庞德为将,但遭到拒绝,就斩杀了庞德。这就是著名的“水淹七军”。

至此,救援樊城的魏军全军覆没,关羽带领军队乘船包围了樊城,曹仁驻守的樊城岌岌可危。

同年十月,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纷纷起兵,响应关羽。自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也都遥受关羽的印号,成为了关羽的支党。甚至连曹操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关羽的声势达到了顶峰,《关羽传》记载“羽威震华夏”。

曹操也吓了一大跳,他觉得许都离关羽太近了,就想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人劝阻,认为孙权一定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攻击关羽。曹操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派徐晃率军救援樊城。

8.

关羽和徐晃交战不利,带兵后退。裴注所引的《蜀记》记载,关羽在曹操手下时和徐晃交好,这次在战阵上见面,两人远远地交谈,回忆生平往事,但过了一会儿,徐晃忽然下马宣布命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关羽吃惊地问:“大兄,是何言邪!”徐晃说:“此国之事耳。”

就在关羽被徐晃阻击时,东吴偷偷地占据了江陵,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传》记载,在此之前,孙权曾派使者表示愿意和关羽结亲,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结果关羽不答应,还辱骂了使者,孙权大怒。《演义》里增加了细节,写做媒的使者是诸葛瑾,还增加了关羽辱骂的话“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而且,关羽俘虏了于禁的士兵后,借口缺乏粮食,强抢了孙权屯在湘关的米粮,于是孙权下定决心和关羽决裂。

裴注引用的《典略》记载,关羽包围樊城时,孙权答应出兵相助,却又让使者慢慢地走,关羽嫌东吴使者来得晚,又因为自己已经打败了于禁,就骂着说我攻下樊城后,难道不能灭了你吗?孙权知道后,假装写信道歉,答应自己亲自来助。

裴松之认为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关羽和孙权外表和睦,内心其实是互相猜疑提防的,关羽出兵,不会请孙权相助。如果真有孙权相助的约定,吕蒙进兵,也就不用悄悄地偷袭了。

关羽后方守卫江陵的是南郡太守糜芳,驻守公安的是将军士仁,关羽平时就瞧不起这两人。当关羽领兵出征时,两人负责供应粮草军需,不能够悉心救助。关羽放话说:“回去之后,就惩治他们!”糜芳、士仁听说后恐惧不安。于是孙权就暗中派人去诱降糜芳、士仁,当吕蒙偷袭荆州时,这二人都不战而降。

孙权占据江陵,俘虏了关羽手下将士的家人,因此关羽的将士无心作战,士卒渐渐溃散,只好退至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十二月,关羽带着十余骑出逃,一路突围到临沮,遇到了东吴将领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一起遇害。

裴注所引《吴历》记载:“权送羽首于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蜀记》记载,关羽刚刚出兵包围樊城时,梦见一只猪咬了他的脚,对儿子关平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演义》里也写到了这个梦,还写了关平用“猪龙之象”为他曲意解梦。

9.

裴注所引《江表传》记载:“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大概就是人们说关羽喜欢读《春秋》的来历了。《读三国志法》说他“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喜欢读史书的关羽能够善待士卒,却瞧不起读书人,对士大夫很傲慢,《张飞传》里说他“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陈寿在传末的评价里说关羽“万人之敌,为世虎臣”,“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但他为人“刚而自矜”,最终“以短取败”,是“理数之常也”。他肯定关羽能敌万人,是勇猛的武将,性格刚毅,但也很自负,最终的失败就是因此造成的。

后人对关羽的评价和陈寿很相似,或强调他刚勇忠义的一面,或强调他自负傲慢的一面。

比如秃发傉檀说:“臣子逃归君父,振古通义,故魏武善关羽之奔。”李贽说:“云长信义,不设机械,观其待徐公明可见也。到底是个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中薄甚也。”

而陈亮则说:“夫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此其势甚易谲也。”朱元璋也说:“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

10.

在三国时代的名将当中,关羽很难说是最出色的一个,但在后世的名声,受到后人的崇奉,却远远地超出了其他人。其地位逐渐升高,“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终成为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关羽大帝”。

在《演义》里,关羽死后就屡次显圣,追吕蒙,骂孙权,惊曹操。在现实当中,关羽死后成神,不但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信仰,还得到过多个朝代帝王的官方封赠,佛道两教也都吸纳他成为神祗。

关羽兵败被杀,按照古人的说法,不得善终的人会化成厉鬼,所以早期的关羽像中,都有厉鬼的形象。有意思的是,后世的“关二爷”在唐朝以前,却被称作“关三爷”或“关三郎”,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坊巷讹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罹其患者,令人寒热战栗,亦无大苦。夫丧乱之间,阴厉旁作,心既疑矣,邪亦随之,“关妖”之说,正谓是也”。是关羽经常在半夜带着鬼兵进城,给城中居民带来灾病,被称为“关妖”。

后来有了关羽神灵帮助天台寺的僧人在麦城附近修建玉泉寺的传说,关羽的形象才开始转变。

传说隋朝时,一位叫做智者大师的僧人来到荆州附近的玉泉山,想在山上盖寺庙传播佛教。有一天智者在山上念经,忽然看见无头的关羽带着关平、周仓的魂魄来到此处,大呼:“还我头来!”智者说,你嚷着要还你的头,那你所斩的头谁来还?经过智者的点化,关羽大彻大悟,并答应在七日内修建起寺庙。后来在天兵天将的帮助下,寺庙建成。《演义》里“玉泉山显圣”的情节大约就是出自于此。

于是,在民间传说的推动之下,关羽开始受人推崇,关羽庙也开始兴建。到了唐朝佛教大兴的时候,为广泛传教,就将关羽吸收为伽蓝护法。

到了宋朝,世俗文化兴盛,再加上长期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所以关羽这样忠义勇武的形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百姓的崇奉逐渐影响了官府的态度,到了宋徽宗时期,关羽的地位得到了官方的承认。宋徽宗赵佶四次追封关羽,由“忠惠公”到“武安王”、“义勇武安王”,又因为宋徽宗信仰道教,关羽又被道教吸纳为神祗,宋徽宗加封他为“崇宁真君”。

与此同时,民间的关庙也开始兴盛起来,香火不断。

在元朝,杂戏中关于三国的故事有37个,和关羽有关的就有11个,我们所熟知的“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等故事就是从这些戏曲中来的。在这些戏剧里,关羽是忠义的化身,深受老百姓喜爱。

明清时期,对关羽的崇奉达到了巅峰。《三国演义》的流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把关羽塑造成了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的完美化身,他成为了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成为了教化百姓的榜样。

于是在万历年间,关羽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正式晋升帝位。

唐高宗时,关羽和张飞曾进入武庙,成了姜子牙的陪祀者,而到了明末,关羽正式取代了过去的武圣人姜尚,成为了中国的第二任武圣。

在清朝,关羽依然不断地被赐封号。先在顺治年间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来不但被追封祖上三代为公,在乾隆时又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随着不断被追封,他的名号越来越长,到清朝灭亡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

据统计,历史上一共有16位皇帝32次加封关羽,到了最后,他的名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还高出一筹。他和佛祖,观音一起受祭拜,他在洛阳的墓地仅次于皇帝的陵墓,称为“关林”,他的庙宇,和孔庙一样遍布中国。

随着华人的走出国门,对关羽的信仰也发展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在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地区,例如越南,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尤为显著。

11.

一位生前并无特殊丰功伟绩的将领,最终成了三教九流都顶礼膜拜的道德楷模,民间崇奉的战神甚至财神,关羽的成神之路、成圣之路,到底是契合了国人的什么心理呢?

我想其实很简单,统治者看重的无非是他的“忠”。最早崇奉关羽的是宋徽宗,当时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外部敌国虎视眈眈,内部矛盾斗争不断。统治者需要物色一个忠君爱国的形象来稳定人心,巩固统治,于是就选上了对刘备忠心耿耿的关羽。此后的历朝历代,要用“忠”去约束、感化民众,关羽这面旗帜自然会继续高高地举起来。

而老百姓看重的则是他的“义”。在古代社会,治世少,乱世多,老百姓大多数时间都生活在动荡不安之中。而且由于社会法律体制不健全,豪强横行,弱小者常被欺凌,所以人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来相互约束,“义”就被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在民间,关羽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就是“义”的化身,所以大家就都拜关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