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圣人有言:“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意思即是说,人生成事多在年轻时代,一旦错过了最佳岁月,等到过了50岁都还一事无成的话,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基本上就算定调,剩下的只有知天命的份,基本也没有太多突破的希望了。然而,在秦末楚汉相争期间,令人惊讶的是,年过50多岁原本知天命的刘邦,却最终奇迹般地击败了“德”与“能”远远超越自己,且正值立命之年,年富力强年岁仅在25岁上下的霸王项羽,这不得不说,属于历史的一桩奇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汉争霸

当然,也有人说,如果项羽当年如不是中了刘邦的反间计气走亚父范增的话,未来的天下稳稳妥妥会是他的!那么,导致项羽丢失顺手既得的天下,而让刘邦钻了空子又夺走的真正原因只是因为这一点吗?其实,这一因素权且可以算做在内,但绝对不是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毕竟,在刘邦的身边牢牢聚拢了一大帮能人士,前后不离左右,个个都愿意死心塌地为其不计生死地效命,如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灌婴、郦食其、张苍、樊哙等有这些能人异士的忠心力捧,这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项羽,虽然看似个人人气,通俗来讲也就是声望很高,威名在外,但大众对他的忠诚度可就比之刘邦略差了。

这种落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实,除了在“德”与“能”上刘邦确实能被项羽甩出不止“十里街”外,他有一项很强的强项,却是项羽追之不及的,那便是刘邦是一位擅长“造人之梦”的高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与项羽

刘邦“何德何能”足以胜得西楚霸王项羽?

  • 其一、刘邦之“德”,“慢而侮人”。

刘邦若论人品,人们常以“混混”评价他,而且他平日对人的态度似乎也不是很礼貌,以秦末汉初时期群雄之一的魏豹对他的看法可以作证:

“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

另外,就连刘邦身边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以及安国侯王陵也一致认为: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 其二,刘邦之“能”,以“混”出名。

如果再论出身以及能耐的话,相比于项羽的“强势”,刘邦更加提不到“篮子里”。

须知,项羽的出身可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军中饱读兵书,习学武艺,有万夫不之勇。以项羽在军事上的天才造诣,他堪称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古人对他的评价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我们再看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农户家里父母都是朴实无华的平头百姓,另外,幼年刘邦也没什么军事天才见长,他不但不喜欢读书,也不踏实务农,平日里游手好闲只喜欢喝酒,我行我素的和一帮哥们混得很熟,就连刘邦的父亲刘太公都常常训斥其为“无赖”,说他不如哥哥们(刘邦排行老三,人称刘季。大哥刘伯,二哥刘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靠“混”出名的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成年后的刘邦,总算托关系给自己混了个差事做,试吏为秦国泗水郡的泗水亭长看着官不算大,但刘邦却和县府的官吏混得很熟,在当地也算混出了点小名气,如当时的一干知交好友如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后来都成为帮助刘邦打天下忠实不二的开国功臣。当然,这是后话。

总体来说,刘邦在本身的“德”和“能”上,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赶超霸王项羽的。

刘邦真正战胜项羽的能耐,在于擅长“造人之梦”!

大家都知道,历史中的刘邦,要文化,没有多少涵养,要教养,似乎也没领教多少,无非就是好“混”而已,因此以“混混”出名,并不足为奇。当然,刘邦既然能够在楚汉战争中最终战胜项羽那样强劲的对手,必然有其不为人细察的“绝手”本领,说白了,那便是,刘邦“豁达大度”,“善于用人”,而其更善于帮人“造梦”,通俗来讲,在众人眼里,甘愿做大事的兄弟们,他们可以从刘邦那里得到自己分别想要的东西!这一点,是自负心颇高的项羽怎么也无法企及的优越特质。

关于刘邦帮助兄弟们“造梦”的历史案例有许多,如下重点列举二三例来谈。

  • 案例1:韩信的“一展抱负”

汉初“三杰”之一,有着“兵家四圣”美誉,又为后人奉为“兵仙”、“神帅”的韩信((?-前196年)),在秦末大乱之际,起初,韩信从戎投在项梁、项羽帐下,希望可以借此一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兵家智慧才学,给自己的能力一个证明,可惜的是,性格放纵不拘礼节的韩信遇到了同样自负过度的项羽,项羽本来也是个军事奇才,他自然是不将韩信放在眼里,因此,在项梁项羽军中,韩信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项梁死,项羽掌权,项羽也只是给了他个郎中的差事做。

在此期间,韩信多次献计给项羽,项羽一直都是不予采纳,眼见平生抱负无法在这里实现,于是,万般失望的韩信,最后只好决定转投刘邦。

这一次,韩信遇到了自己的贵人萧何,而且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叫做“萧何月下追韩信”

当然,在韩信刚投到刘邦那里时,一开始,韩信也只是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后来因为坐法当斩,临行前一句:“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之语,使得听闻此语的夏侯婴顿觉此人必然不同凡响,于是,将他推荐给刘邦,虽然依然只是给封了个管理粮饷的官职,但他获得了接近萧何的更多机会,萧何在多次与之交谈中,萧何断定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

后来自感同样不被刘邦重用的韩信又逃离了刘邦,而这一次,他被萧何趁着月色追了回来,而且还直接说服刘邦,使得刘邦当场以隆重的拜大将军之礼,斋戒,设高坛,正式委任为大将军,并将军队放心地交给他指挥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信拜将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韩信正是因为得到了刘邦如此的厚遇,在自己的“造梦”人生得到成全后,才不惜死心塌地地贡献毕生之军事才干为其卖命,从而在垓下大败项羽,结束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帮助刘邦奠定天下一统归刘之大势

  • 案例2:郦食其的“老有所为”

我们再来看看秦末楚汉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说客郦食其。

郦食其(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03年),本名郦冀,字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人。在秦末,陈胜和项梁相继起兵时,他隐匿不出静观时变。

在刘邦攻打陈留时,郦食其从此率众跟随刘邦,为其部下。此后,郦食其献计刘邦攻克陈留郡并贡献大批军粮,被封为广野君。后来他又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列国,在帮助刘邦建立抗秦抗楚的“统一阵线”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出面劝降秦国守将,并辅佐刘邦攻破武关,率先攻入咸阳,以至于使得秦朝彻底覆灭。后来,郦食其又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时期,为刘邦出谋划策,为了夺取有利据点以及获得粮食补给,建议夺荥阳,据敖仓,为日后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战中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牢固基础。后来,郦食其还出使齐国,并以能言善辩的智慧说得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归顺刘邦

总之,在刘邦奠定刘家大汉天下江山的过程中,郦食其跟随刘邦左右,忠心不二,不可或缺,功不可没。他为什么会这样别无二心地甘愿效命刘邦呢?刘邦有何过人之处值得郦食其如此不计成本一路跟随到底?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便是,郦食其不但出身卑微,少年家贫,虽然在读书上很勤勉,可他孤傲不驯,以及爱说大话的个性是一般人不好相容和接纳的,以至于郦食其在年纪很大的时候都还没能找到用武之地,而刘邦,则以豁达个性刚好就给郦食其这样的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天高任鸟飞”宽阔的人生舞台,任其挥洒自如,演绎奇计能谋,以及能言善辩的精彩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郦食其:老当益壮获赏识‍‍

显然,郦食其对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也是十分感恩戴德的,毕竟,不论他出的是正主意还是馊主意,说给刘邦的建议,刘邦基本都会采纳,这种感觉无不使得郦食其十分自感“老骥伏枥,老有所为”的人生满满成就之感,当然,死心塌地地效忠刘邦,那边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案例3:张良的“帝师梦想”

西汉开国功臣,著名政治家,与韩信、萧何一并被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前186年),他的先辈前后五代在韩国任韩王之相国,秦始皇统一天下,韩国灭,后来暴秦无道,张良最大的梦想是想复兴韩国,传承祖辈的“帝师梦想”,可是当时的韩王胸无大志,因此,张良找到了刘邦

对于张良,刘邦对其信任有加,无不言听计从,特别是在“鸿门宴”中,张良力劝刘邦要言辞卑和,保存实力,并疏通与项羽季父项伯的关系,使得刘邦能够在如此险象环生的情景下顺利脱身,这不得不说,张良功大矣,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张良凭借出色的智谋帮助刘邦战胜项羽,建立刘家天下的大汉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良:在刘邦那里成就帝师舞台

此后,在帮助吕后之子刘盈保住皇太子之位中,张良更是功不可没,此后,精通黄老之术的张良,在功成名就之后,更是不恋权位,不贪政事,晚年随赤松子一道云游四海,过的无不潇洒自在。

对张良的评价,汉高祖刘邦曾在洛阳南宫如是评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见,刘邦知道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是他会用人,善用人,更懂得规避人之短,借人之长补己不足,懂得借助群众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完成江山社稷这一大业。刘邦拉拢人心的最绝佳手段,便是帮他人“造梦”,只要是刘邦在实现江山社稷的过程中,他觉得需要的人,他可以容纳对方的缺点,从而给对方搭建一个“造梦”的人生舞台,任其海阔鱼跃,天高鸟飞,挖掘到满满的成就感。

结语:

由此来看,相比“德”和“能”强自己无数倍的项羽,刘邦之所以更受众人青睐,是因为他心中的格局比项羽更大,善于“用人之长,造人之梦。”也就是刘邦在众人看来,他是可以帮助大伙实现人生梦想的理想型领导,因而获得一大帮有识之士死心塌地追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司造梦人生:刘邦能耐项羽学不来

用伟人毛主席对刘邦的看法便是:

“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也就是说,在毛主席看来,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强在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文/东院景明,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