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距今已经13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能够轻易忘怀这场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452亿元的巨大灾难。

而它不仅夺去了数以万计鲜活的生命及其家园、财产,部分代表中国5000年历史的珍贵文物也在地震中遭遇浩劫。据统计,全省共有3167件馆藏文物遭到损毁,其中珍贵文物就有220件。这些损毁的文物将不复存在,这一事件也再度引发人们对如何保留住不可移动的脆弱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随着多领域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迭代,数字化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留存与传播都有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数字化”赋予物质文化“新生命”

如今三维、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活”在当下,走向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龙窑模型

就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采用数字形式对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管理等方面信息进行储存与处理。对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采集文物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以此将文物信息永久保存下去。

除了数字化留存,还有能通过VR等先进技术“还原”不复存在的文化遗产。例如古代中国著名的窑厂之一龙窑(建窑)原貌已经不复存在,如今的龙窑遗址已改造成供游客参观的长亭,并且只占当年全长的一小部分,但指挥家VR借用VR技术将龙窑1:1还原,在VR虚拟场景中,体验者依旧能感受到两宋时期世界上最长的窑令人惊叹的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文化精粹失而复得,留下古人这一智慧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龙窑VR场景

通过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人力无法很好完成的修复,而博物馆对于文物并不应该仅停留对其物理形态的维持,而应该通过数字化实现对其历史内涵的传承。

“数字化”打造“可以带走的博物馆”

所谓“天灾人祸”,由于游客参观的过度外部干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造成多方面的损伤,基于此,很多博物馆会采取限制进入人数的方式来来减少对文物的干扰,因此许多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未能真正得到满足,文物真正的价值也无法得到完全的发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文我们提到了VR还原技术,同样利用VR技术复刻一个虚拟博物馆,体验者只要带上VR头盔,就可以在展馆里的任何角落“行走”,不仅如此,还可以走上前“拿”起面前的“文物”,仔细观察和研究,也不用担心损坏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数字化博物馆可以通过电脑网络媒体传播信息,它的观众可以不收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比传统的博物馆面对更加庞大的受众群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宫灯会通过直播和720全景等凡事,向线上观众展示紫禁城的上元之夜。

新兴有趣的展现形式,一方面解决了两难的问题,既给了大众接触更多珍贵文物的机会,让大众可以更好的观赏,又能减少对物质文化的损耗风险;另一方面则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以更年轻、更大众化的方式让更多的民众真正触碰历史,从而达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效果。

小结

汶川大地震新中国成立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3年的灾后文化遗产抢救实践,也让更多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意识到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相关技术至关重要性。文物数字化作为其中的一种技术,针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的三维数字化的记录,可使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永久保存,并可以以互联网为媒介,利用手机、电脑、大屏幕等终端载体,实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