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文 | 王仲昀

 “惊天一跳”前,15勇士经历了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惊天一跳”前,15勇士经历了什么?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13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这场自然灾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今天的网络上,不少汶川地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其中就包括——“空降兵十五勇士的惊天一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5月14日11时24分,地震发生46小时后,一架大型运输机从成都起飞,飞向当时的重灾区茂县。位于震中地带的茂县已成“孤岛”,无法与外界沟通灾情。危难之际,空降兵成为进入灾区、了解灾情的最后希望。

14日中午,飞机飞到茂县上空,随后15名空降兵从4000米高空跳下。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的“三无”条件下,15名勇士“生死盲跳”。最终他们成功落地,进入重灾区展开了救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空降兵15勇士当年从震区归来后在机场的合影

13年过后,当年15位勇士大部分都已从部队退役,有人成为民警,有人是基层干部,还有人做起了长途车司机。

每当想起那天跳伞的画面,他们表示,这是一生的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2008年5月13日凌晨,时任空降兵研究所所长的李振波大校,受命指挥一支突击队空降震区,参加救援。李振波当过伞训教员、引导队队长、空降空投处处长,是一线指挥员的最佳人选。同时,来自全空降兵部队的精英们陆续集结。

这是中国空降兵成立58年,首次以空降方式投入非战争军事行动,实施救援任务。

原定的救援计划比实际上还要早一天。5月13日早上,空降兵们飞赴震区。由于机身结冰,舱门无法打开,飞机在震区上空转了圈,无奈返回成都机场。

此时,地震发生已将近24小时,灾区群众一直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李振波等人苦苦思索下一步的行动方案。最终,指挥部决定由一支小分队使用翼伞先行空降,侦察摸清灾情和地面情况,再引导大规模空降空投。

翼伞比 伞兵常用的圆伞灵活,抗风能力更强,但操纵更复杂。 空降兵平日训练有规定,只有使用圆伞跳伞达到一定次数,才能开始翼伞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4日凌晨,李振波和其他14名精心挑选出的伞兵连夜备战,然后焦急等待着天气好转。终于,当时间来到14日中午,天气开始变好。

当天11时24分,运输机从成都起飞;在飞往茂县的过程中,有官兵在飞机上做了动员:“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灾区的群众在期盼着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1时47分,运输机飞临茂县上空,趁着云层中露出一丝狭小缝隙,李振波第一个跃出机舱。在原计划中,李振波不用跳伞。最初,上级赋予他的任务是组织指挥部队空降。

在13日飞临震区上空了解到复杂的情况后,身为指挥官的他,决定带头“盲跳”。他打了个电话给部队领导:“不管怎样,我们一定要跳下去!”

第一批共有7名伞兵跳下,10分钟后,飞机飞回同样的位置和高度,接着又有8名伞兵跳出了机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执行这次任务前,跳伞的勇士们写下了请战书:“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我们军人的价值。”考虑到任务的风险程度,也有人说这就是“遗书”。

当天临出发前,李振波才同意了向海波参加行动的请求。此前不同意,表面的答复是“你跳伞次数还少”,李振波心里其实还有另一层顾虑:当年向海波才23岁,年龄还小,“于心不忍”。

“解放军来了!”

跳出舱门后,最后一个跳进震中的空降兵殷远,永远记住那一刻的感受:严寒沁入骨髓,缺氧令人眩晕,四围高耸入云的雪山“让你像是跳进了一口井里”。

据回忆,在近15分钟的下降过程中,他们慢慢地看到了陡峭的山崖、奔腾的岷江、茂密的丛林、纵横的高压电线以及被震坏的房屋。

除了要尽可能地躲避“天险”,空降兵勇士还得处理突发情况:跳伞后,由于开伞器的工作环境在海拔3500米以下,不少人在空中自由落体下坠了1000多米。李振波和王君伟,甚至遭遇了主伞打不开、启用备份伞降落的险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殷远落进樱桃林,伞挂到了树上;李振波撞到树上,大腿被树枝刺穿;雷志胜右腿撞在了石头上,肿得老高,走路一瘸一拐。

有亲历村民回忆,“空降兵挂在树上,脸都剐得稀烂,老百姓看到心疼得流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15名空降兵勇士回忆,不论降落的地点多偏僻,一落地,总有人群呼啦啦地围上来。李玉山记得,当时一位40多岁的男子抓住他的手,手一直在颤抖,一边抖一边喊:“解放军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15人顺利完成了空降。随后7个昼夜,他们争分夺秒,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信息。

他们还在茂县、汶川沿途开辟机降场6个,引导机降、空投20多架次。其中,在汶川开辟的首个机降场,为震中地区输送了大量救援物资;在茂县牟托村开设的空投、机降点,一举解决了附近10万受灾群众和伤病员的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生的荣耀”

2020年9月17日,是中国空降兵成立70年纪念日。这一天,当年的空降兵15勇士从天南地北启程,重聚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照。

时光飞逝,不过哪怕已经过了很多年,他们依然能够准确地说出当时15人跳伞的先后顺序。殷远认为,“那次跳伞和当兵第一次跳伞,都是我永生难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5勇士在2020年的合照 图源 | 看看新闻

2018年,空降兵15勇士就在微信上建立了战友群。通过线上的交流,他们开始了解到这些年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11月,已经是空降兵某部参谋部高级工程师的李振波,到了最高服役年限。为空降兵事业忙碌多年的他表示,当年的那次行动成功,但并不完美,暴露出高空跳伞技术和全域空降能力还存在短板弱项。

于是,在这十多年来,李振波跑得最多的是空降空投训练一线,在各种恶劣环境里探索解决部队空降空投技术瓶颈问题。他说,“如果再次执行空降震中那样的任务,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得更加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龙帅退伍后,成了交通运输局的一名职工,从事修路工作。一次起吊组装机械时,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领导安排他休息,他却简单包扎后带伤工作,手指从此留下后遗症。他并不后悔:“任务那么重,缺了我的岗位又开不了工,哪能走啊,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雷志胜转业到家乡的街道工作。基层事务繁杂,有时候他身兼五六个岗位:武装部副部长、预备役排长、村委书记……不过在他看来,“从部队出来的,干这些事都不是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任涛退伍后自学驾照,跑起了长途运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退伍后,王君伟转业到四川乐山市公安局工作后。同事们一听说他是“空降兵十五勇士”之一,都立刻竖起大拇指。他说,能够参加那次生死救援行动,是他一生的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玉山一直把“三无”空降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先后两次出国交流学习,现在成为现任某营伞训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某特战旅的伞训“总教头”,二级军士长殷远希望“让更多人练出更过硬的本领”。

从上述这几位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当年他们是英勇无畏的空降兵勇士,而哪怕退伍后,他们依然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展现为民本色。

参考资料:央视网、中国军网

· 良医 | 跷个二郎腿我影响谁了?影响生育?

· 比尔·盖茨离婚再爆猛料,居然和他有关?!

· 美国提出放弃疫苗专利,你们信吗?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