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一词,浓缩了许多家长的羡慕之情,却也是许多孩子心里的厌烦之词。

估计许多孩子听到家长说起“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心里都念叨过千百次“总说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不说别人家的父母?”他们敢说出来吗?不敢!在心里积压久了,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反叛,你说你想说的,我做我想做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的教育过程,就像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家庭的教育,就是给这张白纸上底色画框架,底色和框架决定了画的最终效果。所以,我一直的观点是“孩子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家长的问题”。也不赞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虽然绝大部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私的爱和一心的付出,但这句话却忽略了好心办坏事的事实存在。家长爱孩子不是问题,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才是问题。它需要因材施教的精心雕琢,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机械批量生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引导。

如果你恰好在为孩子教育问题头疼,最好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以为你好之名,行居高临下强制之实。”对孩子总是必须这样,必须那样;这个不行,那个不好。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家长是否尝试过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行为,尝试着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想法?

教育家卢梭曾言:“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说到底,孩子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园丁,而父母则是孩子生长的土壤,种瓜得瓜,家庭才是重要的根源所在。

优秀的孩子各有各的优秀,其中秘密,探究到底始终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这里归纳几点“别人家的孩子”成长的家庭特点与大家共同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言传须言之有物,父母得先自我提高;身教意义在于榜样示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作为家长,不一定要学富五车,但一定要坚信教育的力量;正人先正己,希望孩子优秀,先让自己优秀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给予激励而不是压力。激励源于理解,源于包容, 人大的李玫瑾教授就曾言:“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孩子,没有感受到快乐的人,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家长需要 用自己阳光积极的行动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孩子正确对待成败的良好心态和挑战自我的勇气。作家狄更斯曾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要更具有力量!”培养孩子良好心态,才能助其在自己人生道路上遇事淡定从容的良好素质,坦然面对生活的各种考验,即使没有好的环境,至少能活出好的心境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陪伴而不是监督。之前写过一篇网文《记第一次参加家长会》介绍过一位老师的观点“老师是有智慧的人,她说到家长对孩子需慈悲,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佛家用语。用简单的话说,对孩子要忧其忧,乐其乐。”,陪伴孩子,就是要充分理解孩子,参与到孩子喜怒哀乐的情感世界,再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作出适当的引导。能做到这点,相信教育效果会大有不同。 说到底,这应该也是孩子最希望从父母这里得到的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要秩序不要情绪。杜月笙说过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一等人有本事没脾气”,发脾气谁都会,但是该不该发脾气却不见得谁都能控制得了,这更多体现一个人的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也是情商的一种表现。父母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通常都会 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更影响着孩子情绪反应的潜意识。俞敏洪说“父母控制情绪,理性地跟孩子交流沟通,孩子一定可以养成心平气和的情绪,这样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挫折、失败。”, 梁启超说: “与其跟孩子讲道理,还不如给立规矩。 ” 真 正 有 远见的父母,必定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 强调孩子生活 中的秩序,而不随 意 发泄自己的情绪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好的习惯胜过奖状。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日常习惯,包括自己房间的整理,卫生习惯等等。从小培养孩子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不但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自主力,也会提高其自我独立的意识。潜移默化中,孩子会变得积极自律,养成不马虎、不敷衍,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奖状记录的是过去式,而习惯才是人生的陪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孩子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通过打造自己一个整洁的环境,更有益于孩子培养出自立、自尊意识,必然也会更好地学会自强等良好品格,往后生命的质量也会自然而然不断的提高。

孩子是果,父母是因;结善因,得善果。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先学做别人家的父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