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心虫是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的俗称,梨小食心虫是果树上的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可危害桃树、梨树、苹果、山楂、海棠等10多种果树。一旦防治不力,就会造成大量果实被害,造成巨大的产量损失和经济损失,尽管果农朋友每年都进行了喷药防治,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防治效果也不理想,还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如何防治才能彻底控制该虫的危害呢?

为害特点

梨小食心虫以幼虫为害为主,主要危害嫩叶、嫩梢和果实,嫩叶被害后,幼虫常吐丝,将叶片卷缩成筒状,躲藏在内部取食叶片,嫩梢被害后,幼虫钻蛀到内部取食,造成嫩梢枯死;果实被害后,在果实表面出现有针尖大小蛀孔,并从蛀孔向外流出泪珠状的液体,液体干燥后呈白色蜡状物。幼虫在果实内蛀食果肉,形成弯弯曲曲的虫道,并在虫道内留下大量虫粪,幼果被害,果实发育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俗称“猴头果”;近成熟的果实被害后,果形变化不大,但容易脱落。幼虫老熟后自果内爬出,在果实表面留一个圆形的虫孔,并有大量的虫粪。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1~2代,以老熟幼虫在果树根际周围,1米范围内的土壤内结茧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土,5月下旬成虫羽化即可交配,3天后即可产卵,将卵产在果实、枝条的凹陷处或叶片上。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咬破果皮进入果内,蛀食果肉,约20多天后,老熟幼虫再由内向外咬一个较大的虫孔,脱出果外落地化蛹。幼虫脱果较早的幼虫,在地面做夏茧化蛹,羽化为成虫后继续发生第2代;脱果晚的幼虫,则潜入土中做冬茧越冬。桃小食心虫成虫昼伏夜出,无明显的趋光性和趋化性,但雄蛾对性信息素有极强的趋性。

防治方法

梨小食心虫成虫对性信息素有极强的趋性,可在成虫发生前,用装有性信息素的迷向丝进行防治。迷向丝在果园释放高浓度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来掩盖雌性成虫的位置,误导雄性成虫难以找到雌性成虫,使其交配推迟或不能交配,雌成虫的有效虫卵的产卵量就会大幅度减少,直接导致虫口密度的下降,性信息素的持效期可达3~6个月,以此达到防治的目的。

迷向丝使用非常简单,将迷向丝缠绕在树冠1/2的树枝上,一般每棵树悬挂1~2根,每亩悬挂60根左右,在坡度较高或风口方向边缘处需加大密度。早、中熟果树品种只需要悬挂一次,特晚品种需悬挂两次。通过这种方法防治梨小食心虫,操作简单,持效期长,效果好,还不会造成农药污染,减少投资成本。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农业实用技术,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