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去世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生前发送的最后一条微博下,几分钟内便有一万多人留言,4.5万人点赞,祝愿先生走好。

稍一思考,更觉伤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日里,林清玄先生的每条微博不过十几个人的评价,一千多人点赞;与流量明星微博下的热闹和疯狂格格不入。反差之下,更显冷清。

为什么我们总在失去后才去珍惜?

01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伤感

阳光明媚的早晨,这个消息太过突然,让人措手不及。最初,是略带陌生的震惊,诧异于又一位作家的诧然离世。

而后,铺天盖地的评论和默哀里,突然折射出过去的影子。那些平静中带着温柔力量的文字,慢慢从尘封的记忆里冒出头来。

那个因祖母去世而和时间赛跑的“我”;那个见证桃花心木从幼苗长成屋顶一般高的“我”;那个与化妆师讨论化妆境界的“我”……

对应着过去的我们。

那些在语文课堂上嘟着肉正襟危坐的我们;那些在明媚阳光里开小差的我们;那些在考试里与阅读理解斗智斗勇的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恍然发觉,林清玄和他的文字,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最美好纯粹的时光。

熟悉感被一点点找回,丝丝哀愁爬上心头,与震惊一起酝酿成强烈的不舍。

02重复上演的离别

而这种情景,在18年多次上演。

霍金、计春华、单田芳、李咏、金庸、二月河……这些相当当的人物,相继离去。每次我们同样哀痛,哀痛斯人的离去,更哀痛逝去的青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说:90后的我们开始学会送别,送别那段打开电视机看李咏节目的青春。追过的球星退役了,看过的漫画完结了,喜欢的歌手隐退了,读过的作者去世了,崇拜的偶像消失了,童年的坐标没有了,90后已经开始失去了。

可我们太健忘,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在短暂的伤感后,迅速回归平日的生活,照样追星、应援、没心没肺过一生。

03懂得珍惜,却没有珍惜

网上曾经有个问题: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林清玄先生的去世,我们也许能反思一二。

听闻大师的去世,我们会震惊、遗憾,祝愿他们走好。随后,重读他们的作品,缅怀过去的岁月。

再然后呢?生活重回轨道。该吃吃该喝喝,照样怨天尤人、嬉笑怒骂、吊儿郎当度过一生。

思想上,通过一次次离别,我们懂得珍惜;行为上,却从未改变。

可谓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典型了。语言与行为如此割裂,即使懂得再多道理,又怎能过好这一生

林清玄曾说:“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当下的时光,是我们拥有的最耀眼的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在大师去世后的默哀与珍重,从现在开始,在点滴生活中,领悟与贯彻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是不是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