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往今来,优秀的人很多,但身为女性,我最欣赏的就是张幼仪,在我成年之后,遇到挫折时,我总会想到她的故事,她是一个榜样,不断地激励着我前进。

因媒妁之言,张幼仪嫁给了大才子徐志摩,她经历了没有爱情的婚姻,独自赴法国生孩子,被协议离婚,之后孩子又意外夭折。

之后在家人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下,她出去教德语,之后又她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总裁,把银行办的风生水起,显示出从未有过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就连徐志摩都对她刮目相看了,评价她是一个有志气,有胆量的女子。

张幼仪这一生,经历了无数普通人无法想象的痛,但她每一次都挺过来了,不得不说这个女人拥有超强的复原力,而这种能力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不可或缺的能力。

无独有偶,日本积极心理学学校的校长,久世浩司曾经利用复原力,度过了自己职业发展的很多难关,并且在职业转型时,也充分利用复原力,在职业成熟期时,成功的画出了第二条职业S曲线,并且写出了《复原力》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到复原力的重要性,并且在遇到人生焦虑期时,能够充分利用复原力,让自己走得更远。

复原力就是:面对逆境、困难或是沉重压力时,自我事应的精神力和心理过程。又被称为是逆商或是挫折商。人生很长,不如意时刻十有八九,可见复原力才是需要人终生修炼的能力。

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似乎焦虑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特别是最近两年,经济形势不被看好,不少公司经营状况惨淡,很多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可是有些人却能够顺风顺水,还能够升职加薪,其实都是做对了三件事:

2

不和焦虑不安对着干,而是感知它,重置它

前段时间见了一个朋友,她是一个人事经理,进入职场已经有10年之久,表示现在新入职场的同事,要么名校,要么海归,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是因为工作太忙,她总是没空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下了班之后,看会看剧,就洗洗躺被窝里看网络小说,等到清醒的时候,继续焦虑着。

很多人都会有一种逃避的瘾,大概是因为逃避的快感,总是好过于面对焦虑这件事的难度。

焦虑不安是一种情绪,我们不接纳它,它就会越积越多,等到大爆发的一刻,就会情绪失控。

其实面对情绪,我们首先就要有觉察、直面和接纳的能力。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你和它对着干,就像是力学定理一样,你用多大力量压制它,它就会增长多快。唯有面对和接纳,才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正念思考法,其实就是刻意的不带批判的去体会当下的自己,就是感受当下的状态,当下的情绪,是一种觉察情绪的非常好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你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在的情绪,还能够感觉身体哪里有不适。

当你细细的观察内在情绪的变化,就看着它,任它流淌时,渐渐的它就消失了。当人趋于冷静时,才能去分析究竟为什么我会焦虑不安,我内心的想法是事实吗?

说真的,很多时候情绪袭来时,我们会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干什么都干不好,其实这都不是事实,是一种主观臆断。

臆断是一种歪曲的认知,在这种认知之下,看问题往往看不到事实和真相。

臆断中有两种情况会引发不安,就是担心和死心,担心自己做不好,或是压根就觉得自己做不到,这些都是自己的看法,并非事实。

其实书中提出一种非常好用的方法,就是提问法:

你担心的内容全是真的吗?

你理解事情的方式是正确的吗?

有没有不同于你想法的别的看法呢?

当你对自己这样提问时,真相就会渐渐显露,并且你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再是沉溺于情绪中,刻意的打击自己了。

背着沉重的情绪,生活一定不会轻松,所以发泄情绪,就尤为重要。

有人选择运动,有人会听音乐排解情绪,也有人会用正念呼吸法来感受和思考情绪,也有人喜欢写下来,记录它,并思考解决方法。

不管你采用何种方法,其实不让情绪一直积累,就对了。

3

化不安为动力,让自己沉浸在心流中,不断成长

情绪被重置之后,焦虑不安还会再度袭来,就像是饥饿感一样,不能摆脱,但我们可以把不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复原力是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坚持下来的动力,拥有复原力的人才能带着恐惧,不断地走向更高的山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曾经说过: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心中只有危机感。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始终存在的危机感,华为才在不断地成长和壮大。

一定有人会觉得这也太悲观了,可是悲观有悲观的好处,特别是创业的人,一般都是防御性悲观主义者。

既然假设失败的那一天终将到达,那么此刻我们担心的,就该预防起来,预防大于治疗。把不安化解为动力,让自己专注于当下要做好的重要不紧急的事情。

能够专注于当下的事情,并且享受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心流模式。

心流这个词是由米哈伊.齐克森米哈博士提出的,心流是一种内心高度充实的感受,并且在过程中时间和空间仿佛都不存在了,沉浸在这种状态下的人,会感觉有源源不断地幸福感。

进入心流有三个必要条件: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做成之后的标准是什么。这里涉及了超级多的知识,可以参考SMART原则来设定。

其次,目标要高于自己的能力之外,这就要求人对自身的能力要有清晰的认识。

最后,要有及时反馈的系统。就像是身边有个老师一样,你做了一张卷子,老师可以给你评改,并且告诉你那个地方你比较薄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

当我们能够有更多时间沉浸在心流状态时,不安依然存在,但它却不会成为主角,并且在心流中,你还能源源不断地体会到自己地成长,比起挣多少钱来讲,自己的成长才最重要。

4

人生下半场,发现更多可能性

人生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其实分界点,就在于职业成熟期,一般出现得年龄会在40岁左右,所以40岁才成为人生不惑之年。

很多人得职业生涯到了成熟阶段,倘若不预备转型的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会走下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选择主动转型,有人选择熬到退休。面对将要到来的变化,主动的人更有优势。

主动选择的人会面临三种威胁:失败,未知的风险,错过。有威胁人就会有焦虑感,其实就可以用复原力来驯服它。

之前在社群中遇见一个姐姐,大概就是40岁的样子,她是之前企业的一个高管,薪酬待遇都非常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她就辞职了,说是要做一个营养师,并且要为孕妇或是产妇做营养餐。

这个转型有点大跌眼镜,但随即我就感受到自己其实在用狭隘的眼光在看待这件事,也许是她已经到了职业成熟期,在做转型,转型的时候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才会有沉迷,沉迷才会快乐。

现在看她的状态其实一直都很不错,转型也非常成功。

其实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柔韧的心灵,因此才不会因为失败或是别人的看法丧失斗志,拥有好的复原力的人,心灵都是柔韧的。我觉得这种柔韧像是塔勒布的反脆弱,能够适应世界和自己的变化,这种人才最稀缺。

有人转型会选择为下一代的教育出国,也有人会为了再度画出S曲线去国外深造,也有人会把工作折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就是工作塑性。

为工作塑性无疑是最简单也最容易实现的方法:要么是给工作赋予不同的意义,让自己的状态更积极向上;要么就是将工作的元素重组,让自己更爱工作。

6

《复原力》这本书针对职场或是生活中,都有很多靠谱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聊和枯燥其实是生活的常态,关键是在我们遇见挫折或是困难时,我们能够唤醒自己的动力,让自己不断成长,这才是最珍贵的。而整个过程中复原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泰戈尔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人生就是一场对种种困难无尽无休的斗争,一场以寡敌众的战斗。

生命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升级打怪,自我强大的过程。不管前进路上遇到什么,可以修整,但不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