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玉兰花开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央视重头节目,在2021年春节档期首播。
它讲述的是中华5000年历史长河中,文化典籍的源起、流传以及经典的传奇故事。
节目一经播出,反响强烈,热议不断。
“等来了惊艳!暴赞!”
“不得不说,只有这样用心、生动、新颖的展现形式,才配得上这样不朽的经典。”
“演员演技在线,服饰制作精美,剧情设计吸引人。”
“什么叫文化自信?这就叫文化自信。”
“看哭了,背景音乐很大气,太震撼了。”
一档介绍历史文化的综艺节目,为何令观众兴奋不已,收获年轻人超出寻常的热爱?
创新让人耳目一新
《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界瞬息万变,电视媒体传播,只有站在观众的眼光调整视角,紧跟时代节拍,自省创新,才能打造精品。
所以说,《典籍里的中国》首先赢在了创新。
它一改史料题材或说教,或枯燥,或难懂的尴尬,让观众在娱乐中体会,在观影中轻松地感悟,打破了历史文化与年轻人的沟通屏障。
节目设立“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两大舞台。
在历史空间中,采用影视化拍摄手法,对典籍的故事进行可视化呈现,既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也让观众轻松入戏。
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尚书》,节目前半段倾听伏生舍身护书的故事,而后切换到现代的图书馆。当伏生跟随主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图书馆,得知自己舍命保护的书籍,得到后人珍藏传承时,安详地坐在一旁端详。
这时,一群来图书馆参观的孩子们,驻足于“伏生的简介”,听讲解老师介绍尚书的历史。
这种巧妙的构思,创新的结构,古今穿越的画面,有很强烈的代入感,不愧是央妈出品,必属精品。一档综艺节目,就能带给人在电视中看电影和话剧的双重视觉享受,让历史得以复活,让文化继续发光。
随着剧情的发展,舞台进行了延伸和扩大,寓意中国历史文化从古代走到现在,视野扩大了,文化也变得丰富、深厚、宽广。
节目的最后,配合震撼的音乐,蒙太奇的处理手法,提醒人们:都是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有责任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执着于艺术的精益求精
《典籍里的中国》的诞生,体现的是国内文化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血液中流淌着的工匠精神从衰退过。
古有核舟记,记录微雕匠人的手艺,一枚小小的核舟上,不仅展现了船体的细节,就连穿上苏东坡的形象,也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现在有央视,做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却要考证史料,删改文案,邀约专家学者和实力演员,打磨舞台灯光等,呈现出的作品,同样惊艳。
第一集《尚书》,演员倪大红出任主演。为了把该角色表演到位,在没有参照对象的前提下,他只能自己一点点揣摩,思考。
他塑造伏生风烛残年的老年形象,入木三分,感动了撒贝宁,也看哭了观众:花白长发,脸上的老年斑,步态,语调,呆滞的眼神等……传神的演技与剧情融为一体,让人不得不相信,他就是伏生本人。
在网传花絮中,有一段引起了我的注意。开篇时,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相遇。撒贝宁作为当代的读书人走上前去,鞠躬行礼。伏生慢慢抬头起身,说:“济水、黄河之间是兖州,我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而后撒贝宁反应过来,笑场说,“没有,您的家乡不在这儿,您的家乡在青州”。
正在“深情流露”的倪大红顿时愣住,随后也忍不住谦和微笑,向后半步,重拍演绎。
此情此景,是对艺术求实的追求,历史的尊重,艺术中的艺德,以及对观众的一份责任。
依托民族文化展现的生命力
当综艺节目开始内卷,粉丝们筋疲力尽地研究各种规则,为五花八门的爱豆打榜时,央视为年轻人提供了别样的精神食粮。
随着节目热度的增高,台前幕后的主创团队,也成为新晋国民偶像。
行家学者们在节目中展现出广博的学识,谦逊的美德,妙语连珠的口才,让人们感受到国人被传统文化熏陶出的儒雅气质,是任何人都抄不走的。
比如节目中的蒙曼老师,是《典籍里的中国》的女性学者。
许多人了解她,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但更早一点的观众,在央视曾经爆火的节目《百家讲坛》中,就对这位老师有所认识。
她对历史故事的讲解、对诗词典故的引用,都是信手拈来。舞台上的她“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吐间思路清晰,举止从容,讲到冷门知识点,就宛如行走的知识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蒙曼老师
央视以一己之力,借一丝民族的智慧力量,对抗内卷的行业状态,赋予整个行业新的生命力。
经典永流传
《典籍里的中国》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是有益的尝试,收到很好的效果。
它一方面说明,优秀的人文科学在我们身边,未曾离去。就看我们是否重视,是否挖掘,是否古为今用。另一方面,优秀的文化只有不断迭代,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和运用。
当我们还在抱怨观众很挑剔,众口难调之时,是否站在观众的视角考虑,她们心中所想好所盼?
春节期间,演员贾玲凭借《你好,李焕英》,在众多大制作的商业片中,突破重围,一举斩获票房第一导演。电影没有借助任何噱头,而是打磨剧本,用细腻的故事线,勾画出人世间令人动容的亲情。
精品就是这样用心做出来的。
《典籍里的中国》的开篇,撒贝宁的一段朗读特别响亮:
打开典籍
对话先贤
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
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这是对典籍最好的诠释,也是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呼唤。
愿经典走进你我的生活,用经典赋予生活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延绵不断。
经典永流传……
《山海经 画集+文字版(套装共2册)》
作者:孙见坤 著,陈丝雨 绘
内容简介:《山海经》,不知作者何人,亦不知成书于何时,自汉刘向父子校定,晋人郭璞为之注解,始成今日面貌。其内容包罗万象,举凡山川、物产、医药、神鬼、礼乐、传说无不涉及,向来被视作奇书,前人或用于考地理,或用于证古史,或借以识远方异物,或据以演小说传奇。近代以来更发现其中不乏可与殷墟甲骨、战国楚简相印证者,更可见其内容多渊源有自,断非一句想象、神话所能概括。由于该书来源复杂,内容丰富,文字简古,故而历代学者对其聚讼不已,却少有定论。读者不妨深入其中,自行探求文字背后的隐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