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家店,开得特傻。

人都知道,店要开在闹市区才有客流,这家老板却是个二愣子,傻得跑到昆明城乡结合部安家落户。

我用手机定位发现离市中心足足有十八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害我一波长途奔袭,中间换了两辆小电动,因为电都被骑没了。

站在附近,感觉,呵呵,这是什么鬼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前几步就是大山

严重怀疑这不是家饭店,就是个打家劫舍的贼窝。

看这大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这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实说,吃过这么多家,像今天这种的,还是头一遭。

瞧瞧,门开得也太低了,这不是非要让我彰显一下身高吗?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进去,果然别有洞天。

墙角堆放的粮食让我突然回忆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窗前的这些摆设差点让我怀旧的眼泪掉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板原先不开店,就是个不务正业的主,啥也不干,就做一件事——收集古旧桌椅板凳,还有门扇窗户。

这条长板凳,清末的,摸起来润滑如玉,已经被时间细细打磨一百多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扇门,民国的,看见这镂空的花纹没?老得我都不敢摸,怕摸坏了让我赔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桌子,记不清大概的年份了,收时颇费了一番周章,听老板说,那户人家曾经也是地主身份,一张桌子手把手传了几代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板陆陆续续收集十几年,直到有一天,他一转身,发现他们家这点巴掌大的小院,已经盛不下了这些宝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小伙就这样堕落成一位新时代樵夫

此时,为了搞这些媳妇称为“破烂玩意儿”的收集,老板几乎倾家荡产,手里一个子儿也不剩。

媳妇目睹这一切,二话不说回了娘家。

最后还是老父亲给儿子支了一招:你留着这些玩意也没用,卖了又可惜,不如利用这现成的,开家饭店吧。

老父亲是贵州人,年轻时就在老家做地摊火锅,后来带着一家老小到昆明扎下根之后,手艺就搁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黝黑而沧桑

这次重起炉灶,全是心疼儿子。

老父亲很传统,讲老理儿,开店之前就给儿子约法三章:

第一,咱是苦出身,你现在境况也不好,饭菜的价格要实惠走量,千万不能超过四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均四十的标配

第二,地摊火锅贵在一碗汤,必须按照老家做法,牛骨熬汤,一百斤水要熬到只剩二十斤;8个小时炒一锅祖传秘制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炒料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我喜欢清静,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在咱们小院,你那些玩意一摆,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虽然游手好闲,却也实打实地孝顺,没钱请人工,他就自己刷墙,搞装修,又从犄角旮旯淘来各种玩意,有的没的,乱摆一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抓到一只小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号牌非常文艺,对不起,我顺了一个

结果,没想到,这一开,店就火了。

小院一共不到十张桌子,天天爆满,有时赶着吃饭的队伍能排到龙泉路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人说,在这里吃到了童年的味道;

还有人说,来这里不是吃饭,是为了看古董,取景,找灵感的。

这些人里,不乏一些大名鼎鼎的导演、作家和网红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不愁破产了,媳妇也回来了。

父子二人一天忙完之后,常常搬着凳子坐到小院里,小酌两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上柳梢,人约黄昏

儿子看着父亲,父亲总是不说话。

儿子心里在想:爸想啥呢。

看,这个傻老板,真有傻福气。

有感觉想来的:昆明市五华区蓝龙潭3号商铺土黄牛地摊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