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喜欢在互联网上,经常冲浪的朋友来说,这几年尤其是近两年“公知”这两个字我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但如今提取这两个字,我想大家大脑中应该会浮现一批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高晓松,李开复,方舟子,王福重等等,其中不乏有些已经被广大网友贴上了恨国,崇洋媚外,信口开河的标签,以至于很多公知的信誉在人民心中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你不知道是,大概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前,这些天天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这不好那不好的公知们,在互联网上那可真是呼风唤雨,网民们甚至将其视为舆论的发声地,在那个人均数教育和信息相当封闭的年代,正是一群接受或者假装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观点,这其中也诞生过不少笑话与荒诞的梗。

但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如今风水轮流转了,从前段时间的方方日记再到高晓松直播间被骂关闭,一股反公知的行动席卷整个互联网,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流量大V,公共知识分子变得如今像过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的地步?特别是这两年,公知这个词已经被污名化,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公知”都有几个相似的特点,比如:有股思想“西方的一切都是好的,中国的一切都是差的”,还有“他们会带一副有色眼镜看待自己的国家”,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双标。比如他们会很善于发现并抓住某个事件过分解读,并一次来否定整个社会。而当西方发生类似的事情时,他们又往往会装作看不见或者避而不谈。最后:他们很喜欢给大众灌输一些奇怪的价值观。

其实最开始的一些公知言论大多活跃于贴吧以及各大论坛中,他们大多数都向往国外的生活,比如大洋彼岸的美国一直是大家口中的“国外”。那是我们经常听到美国天有多蓝,生活有多好等等令人向往的言论。即使是在美国刷碗端盘也是一项令人向往的工作,而到如今,这种想法在有些国人心中依然存在,只是没以前那么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原因,第一是那时中国的经济确实不如美国,第二就是民众对信息的来源了解很有限,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十分狭隘,加工公知们只会把好的一方面告诉你,不好的也不会让你知道,加上很多人正儿八经的也没去过美国,也没有体验美国普通人的生活,许多消息都是道听途说,自认而然造成了这种现象。

而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候则是在微博等网站流行的时候,这些网站为了得到流量,开始邀请各行各业的大V入座,将媒体流量中心化,以他们为首向外传播,也正是这一段时间(2010年前后)这几年是“公知”最泛滥的年代,他们经常美化西方国家,甚至还编制一些令人窒息的假新闻,比如德国的下水道,日本的马桶水,美国的夏令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护照”说,有人拿出中美两国护照上的文字作对比,批判中国护照上描述软弱(中国护照上写着请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并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美国护照上写着,不管你身处何方,美国政府都是你强大的后盾)。后来驻华大使馆辟谣才慢慢平息。当时不知道谁想出的谣言,关键还有很多人信,而有些公知还推波助澜。

现如今,这些公知从大众爱戴到如今的万人唾弃,他们又是如何被时代抛弃的?我看到互联网上有一个主流观点,就是讲观众接收信息和知识来源变得广泛了,在以前移动互联网还没有流行起来,在那个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年代,有一批掌握信息资源的人站了出来,充当了那个时代的意见领袖,垄断了媒体的发声途径。在以前,这些言论很可能会被某些人当作宝典一样信奉,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有能力出国旅游,当他们到了那个公知口中的天堂,才发现好像和说好的剧情不一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祖国这十几年的变化不可谓不大,从破旧平房到高楼大厦,从泥泞小道到宽广马路,一条又一条高铁像经脉一样扎根遍布全国各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不再心心挂念着“外国”这个国家,因为我们已经摸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再回头看看那些曾经被奉为笑话的真理,公知们的谎言也不攻自破。我是强良,感谢关注与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