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赞同辽宁省教育局局长的一番言论,着实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什么才是好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

看看这个教育局局长说了什么:

  • 盘锦市的孩子都要回家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

  • 用行动去承担责任,心疼父母,只有懂得心疼父母,他才会心疼集体和国家;

  • 人的幸福感更多的是心疼别人。

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从一个教师的角度,一个新时代青年的角度,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我要为这个教育局局长的观点进行论证。

我是一个90后,在没有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父母爱的包围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不算太夸张。

早中晚三餐不需要我付出一分辛劳,就能吃上美味可口的饭菜,品尝免费美食的同时还不忘挑三拣四。吃完饭之后床上一摊,任务完成。

无论是妈妈一代,还是姥姥一代,时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只要你把书念好,你的任务就完成了。

这是学生时代最常听的一句话,以至于耳边磨起厚厚的茧子,心里暗笑:即使我学习不好,还是能享受到丰盛的食物。

第一次离开家门上了大学,父母不能陪在身边,家不能提供免费的午餐,衣服不在有专人洗干晾净,叠放整齐。夜里常常听到有学生哭泣,第一次离开家门的他们,其实不是思念父母,而是不适应家与陌生环境形成的心理落差,这一刻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是人群的中心。

大学属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与高中被动的学习不同,一些孩子迫于父母老师的压力不得不用功学习。大学,父母的手已经伸不到那么远的距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会迅速拉开,有的人混得很好,而有的人处处掣肘。

这个时候拼的才是真正的个人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适应生存的能力、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等等,这也是验证父母教育成果最好的时候。

一些人继续保持学习的劲头,在大学的自由天地里热情高涨,奔向下一个目标;而另一些人则自甘堕落,玩手机,宅在宿舍里就是他们的大学生活。毕业之后一些孩子可以不需要父母的经济援助,而有的孩子毕业几年之后依旧离不开父母。

那些能在大学出类拔萃,保持学习热情的人,大多数是自理能力强的人。干净整洁的衣物,摆放整齐的物品都显示着他们超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的生存能力。即使离开家的避风港,他们依然可以在暴风雨中砥砺前行。

今天我有幸成为了一名老师,平常的工作中也会与家长接触。学生时代听过的那句话再次萦绕耳畔:“只要孩子学习好,什么家务劳动都不需要他做,为什么他还是学习不好。”

现在听到这句话,不由得心疼家长,你的孩子根本不会领你的情。

孩子需要劳动,不是因为家庭缺少劳动力,而是他自己需要承担责任,孝顺父母的责任、享受美食的责任,承担家庭的责任~~

如果父母不需要孩子承担这些责任,又凭什么让他承担学习的责任,凭什么?

孩子的成绩只是眼前的需要,孩子劳动的能力,责任心的培养,才是他终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