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中国古人最会读书,把书读得明白,读得透彻,读得深刻。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前两条是读书的原理,第三条是读书的方法;也可以说前两条是第三条的总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内在规律。
朱熹在《读书要三道》里写道: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最重要的是心要专一,心专一眼到口到,不用别人解说,自然明白书中暗含的深意。
俗话说:定生静,静生慧,慧至从容。读一百遍的目的,是为了抛却烦恼和俗事,让内心安静。儒家教育经典《大学》告诉人们: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平心静气,平心静气然后才能仔细考虑,仔细考虑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中国古代以文言文的形式写成文章,我们读到的学到的是最浅显的字面意思,而深刻的认识需要读的人开发本有的智慧,一颗心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才能悟透书中更深的意义。
中国古代很多士人都是用这种方式读书,比如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却每有会意;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曾国藩在窗下刻苦读书,惹恼了躲在外面的小偷。
古人的读书方法培养了很多大圣大贤,他们不仅实现了个人应有的成就,还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为人民做出了贡献。
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清朝“ 中兴名臣”,成为一尊“精神偶像” ,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著称。他读书注重学以致用的现实价值,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而中国自古以来,这样的读书人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也在读书,漫浪诵读,记不住东西,即使记住了。毕业之后也都遗忘掉了。更何谈灵活运用、学以致用。从小学习的语文,强记硬背的古诗不少,但能够留在心里的少之又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