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特的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是生活在非洲中部热带森林地区的民族,“俾格米人”是希腊语,原指身高不足150公分的人种,后来逐渐成为该民族的特定称谓,确切地说他们是尼格利罗人。由于世代与森林为伴,他们常以“森林之子”自称。

在外界看来俾格米人是典型的非洲矮人,成年俾格米人身高1.2-1.4米,少有超过1.5米的。除此之外,俾格米人还表现为头大、腿短;鼻子大且扁平;肤色呈体型消瘦却喜欢腆着大肚子走路,肚脐眼都有个凸起、鸡蛋大小的肉疙瘩;肤色呈浅棕色,黑得不那么“纯粹”,头发也不是大幅卷曲。所以在非洲草原上极容易辨识出俾格米人,单是从身高和肉疙瘩判断就有80%把握。

俾格米人通过群居生活抵御复杂、恶劣的生存环境,合伙采摘水果、围捕猎物,整个群落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家庭组成,人数多集中在200-300人。非洲其他族群大多实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族长拥有十几个老婆更是家常便饭。俾格米人不同,自他们族群诞生伊始便遵循一夫一妻制,专家解释这可能与他们需要搭配围猎有关。

俾格米人把整个族群的房屋建在一个区域里,区域有可能位于相对空旷的土地,也有可能和树木交织在一起。建房屋通常就地取材用芭蕉叶或棕榈的枝叶,搭成高1.5米的椭圆形简陋茅屋。

这些茅屋排列有效且独立,最后户户相连成一个大圆圈,族群首领位于圆圈中心位置。茅屋面积不大、只有5/6平方米,屋子中间有一块用来在上面生火的石头,一个泥罐子架置于石头上方;墙壁上则挂满了兽皮、弓箭、象牙等。房屋里没有床,俾格米人干脆睡到茅草、兽皮上。

俾格米人生理发育似乎是被按了加速键,他们通常7、8岁达到性成熟,9岁左右身高停止繁育,而其他地域的人在20岁还能“蹿一蹿”;性成熟之后的年轻男子会从附近交往密切的族群里婚配一名女子,为壮大族群,俾格米人讲究多生多育,个别女性几乎是年年怀孕、产子。

然而残酷的是,恶劣的卫生状况及营养供给使得只有30%左右的婴儿能长大成人。俾格米人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能超过40岁的人凤毛麟角,这也导致俾格米人虽然是高生育但族群数量始终难以提升。

俾格米人不种植粮食,靠从森林采摘的果酱、围捕的猎物为食,为此练就了一身技能。在正式围捕之前,俾格米人利用植物藤条、枝茎提前编织一张大网,将猎物逃窜的一个较窄的出口围堵上,接着不停敲打、喊叫将猎物驱赶到设定的出口处使之“自投罗网”。

用这种方法,他们还下水捕鱼,每次都收获颇丰。俾格米人和其他族群一样,也掌握了在箭头涂抹具有麻痹甚至导致动物窒息死亡汁液的方法,大大提升了围捕效率。

俾格米人在长期围捕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嗅觉、视觉、听觉格外发达。据某知名纪录片报道:一只蜜蜂在距离他们10米的地方飞过,俾格米人能准确说出该蜜蜂的种类和雌雄。由于捕猎对于俾格米人族群实在是太重要,许多文化、习俗也在此基础上建立:捕获一头大象视为俾格米人的成人礼。不过,现在大象逐渐变得稀少,属于应保护动物,俾格米人也将大象替换成了麂羚等中小动物。

2、惨遭杀戮的俾格米人

现代基因技术彻底揭开了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原因。和非洲大陆普通黑人相比,俾格米人的第三号染色体出现了变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该苷酸致使俾格米人生长激素不能正常分泌,等8/9岁年龄时则停止分泌。除此之外,俾格米人基因序列里比其他黑人多出了一段产生抵抗部分热带病毒的抗体。

专家分析这极有可能是造成俾格米人体力远超常人的关键原因。俾格米人的基因为何变异,众多线索都指向了特殊的热带雨林环境,是俾格米人为更好适应最终妥协的结果。

然而矮小身材也为俾格米人带来祸患。自19世纪起西方国家不断把俾格米人偷运至世界各地,当作异类在包括世博会在内的多个场合展出。20世纪初期,先后多个俾格米人被带到美国,被圈养在动物园的铁笼里当怪物展出,以此吸引游客。直到2020年乔治·弗洛伊德事件后,当年涉事动物园才被迫道歉。

另外部分黑人受谣言影响,认为吃俾格米人性器官能强健体魄,为此二十世纪初期俾格米人也遭到部分当地黑人的虐杀。以喀麦隆为例,这里的巴卡部落曾是俾格米人最大的部落,巅峰时曾有十几万人,如今锐减到不足4万人,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仅有3700人和1000人,所以俾格米人已处于灭绝的边缘。为保护俾格米人,喀麦隆政府也采取了措施,比如尊重他们的选择,允许他们重新回到热带雨林中生活,且尽可能减少对他们生活的干扰。

原创: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