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车马很慢,路程很远,或许,一生也只能出一次远门。就比如当年那个屡遭贬谪的苏轼,在中秋月圆之夜,也只能作一首《水调歌头》来给他弟弟。
其中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如果当时有手机有网络,或许就不能产生这样的经典之作了。
除了“遥寄”之外,还有“鸿雁传书”一说。
李清照当年为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相思之情,也曾借用过“鸿雁传书”的典故。那句: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成为了李清照不朽的经典之一。可理智上说,鸿雁这种东西,也就仅仅是停留在艺术的层面上,停留在诗人的笔尖之上,如果真用来传书,那相当不靠谱。
自古以来,从来没听说过谁将鸿雁驯服,给人当信使。在古代,最靠谱的方式还“八百里加急”。
除此之外,另一种看似花里胡哨,实则成功率颇高的传信方式,则是飞鸽传书。
飞鸽传书的起源发展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人类驯化成功并能提供功能需求的飞禽屈指可数,鸽子算是其中一个。据说,鸽子是由“始祖鸟”演化而来的。
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前,埃及第五王朝就开始驯养鸽子了。而且到了公元前700年的希腊,早早就开始用信鸽将奥林匹克胜利者的名字告诉周边的城市。
而在中国,关于鸽子的记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鸽子不单单可以作为肉食品被端上餐桌,还能够用来传递军情。
在唐代时期,宰相张九龄就曾用鸽子来与亲友传信,名其名曰“飞奴传书”。
如此说来,看来这信鸽用起来就比较方便了,那既然唐朝的张九龄能用,为何苏轼与他弟弟还要费劲巴巴地写信呢?
这背后当然是有原因的,不然苏轼早就飞书一封了。
飞鸽传书的局限性
首先来说,飞鸽传书是富人的游戏。要知道,一笼子的信鸽,从开始训练到最后,十之八九都会折损掉。
因为每次训练信鸽回笼的距离,会逐步增加,最远会到3000公里。在这种情况下,训练信鸽的成本甚至比训练一队士兵都要多。
除了鸽子的成本之外,信鸽还需要吃饭,专人照顾,都会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有的人或许会说,一只鸽子能有多大的开销?
这里所说的开销,除了运营成本之外,还涉及到购买信鸽的一大笔开销。不管谁用信鸽来传信,都不可能是一只鸽子,而是需要一群鸽子。
就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鸽子带着信飞到对方的手里,然后对方再写好信,让鸽子带回来,这种操作是不可行的。
因为鸽子之所以知道目的地,主要还是人类利用了它的归家本能。按照理论来说,不管走多远,鸽子只要是获得了自由,它第一时间都会飞回它的家。
因此,信鸽在挑选训练时,古人也会利用它的这一特性,从近到远多次训练。一只训练有素的信鸽,可以从几千公里之外准确无误地飞回它的家。
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只信鸽是不具有来回送信的功能的。那么前文提到的苏轼,如果想要和他弟弟通过信鸽来传递书信,哥俩就都得养一群来自对方的鸽子。
苏轼后期屡遭贬谪,单说贬谪到黄州之后,工资是没有的,连吃饭都靠他自己来种地,更别说是一群鸽子了。
而且,事发突然,他们也没有时间去培养和训练信鸽,于是,就只能是远远的隔空祝福了。
鸽子如何知道目的地,不会跑偏吗
上文也提到,鸽子的目的地就是它出生时候的家。不管是多远,它都要第一时间飞回去。人类也是利用了它归家的特性,顺便让它起到带信的功能。
而鸽子为何会跑偏,它是靠什么来认路的?在这里不作过多的探究,根据牛津大学动物系的多次研究,最终得出结论,鸽子是利用嗅觉,地球磁场以及太阳来辨别方向。
鸽子的喙部带有细小的磁铁粒子,它可以与地磁场产生感应,从而帮助它辨别方向。然后再配上它强壮的胸肌,以及高超的飞行技术,使得即便是距离几千里都能准确无误地将信送到。
这里或许有人会有个问题,如果他们不能准确地将消息送到会怎么样?那很简单,要么就消失,要么就会在餐桌上相遇,只有这个下场。
后记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脑洞与实力,不知道他们费了多大力气才能让飞禽帮人类做事。从驯养的动物来看,鸽子作为飞禽类中的一员,的确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也可以这么说,鸽子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有大功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