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宣传部(杨连武供稿)跟着院士学中田 乐在田野里的做技人
——施甸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纪事
缅怀!今天,中国人刷屏的新闻就是我们的,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我们而去,回想起1996年我到湖省农科院以农民的身份会见邹学校(时任种苗所所长),院长,他接待我的就是当年繁育出来的汕优63优质稻米。山不转水转,时隔20年后,邹院长不仅把杂交水稻之父领进施甸,同时并建立永久的繁殖基地。
2017年,全国两用核不育系种子用量220万公斤,其中180万公斤种子由施甸提供。
作为国家农业部的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隆平高科自2011年开始,在施甸县繁殖Y58S、深08S、隆科638S、广占63-2S、4001S、繁43S等水稻两用核不育系3000多亩,所繁种子产量达400—500kg/亩,纯度均在9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是隆平高科的唯一繁殖基地。
2017年12月12日,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题词:云南施甸中国杂交水稻最佳繁育基地。

施甸县农田
9月初,祖国西南边陲的施甸迎来了水稻丰收,一片片黄中黛绿的稻田近看是带着稻香颗颗稻穗饱满。
“基地里种的是两系杂交稻种子的“母亲”,我们提供三斤种子,就可以供一亩大田制种。所以,从播种到种子入库的监管,我们来不得半点马虎。”今年已经46岁的徐光,瘦弱的他每天都走在田野里和稻农并肩作战。徐光是一名乡镇农科站的高级农艺师。2010年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繁育在施甸落户,作为一名年轻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38岁的他一头扎进田里,和农科站的同事就介入到了两用核不育系的繁育工作,风里来雨里去,转眼8个春秋,每年的中秋节他都号召农科站的同事与外边来的专家、技术员一起在单位过节。
仁和镇五楼村的种植大户段子伟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从种子消毒浸种催芽、秧苗管理、大田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晾晒交售等都严格按技术要求操作,如今他已成为水稻两用和不育系繁殖的能手了。精湛的种植技术也为段子伟带来了大丰收。
段子伟面带微笑的说:“今年我种的品种是袁1s,4月9号播种,5月17日栽秧,9月5日收割。每亩的亩产达到 500公斤左右,现在预计有10万元的纯收入,我儿子买车的钱有了,这都得益于科技人员的指导呢,我要请徐光到家里吃饭。”段子伟把稻谷的种子收到家,就开始进行种子烘烤。段子伟说,种子的质量标准要求非常高,一是要避免种子混杂,二是要保证发芽率。

袁隆平
徐光说,一般的农户是在院场像办喜事一样搭一个棚,天晴的时候掀开,下雨的时候遮盖,由于对种子晾晒及时性的高要求,种子种植大户大都选择烘干,堆捂后种子的发芽率就降低了。
9月27号左右,3000多亩基地稻种收割基本结束,徐光和站里的同事与驻扎在施甸的二十多家科研院所和种业公司开始精选种子,11月底精选完毕后将每家每户的种子样品带到海南进行纯度鉴定,纯度合格的种子在明年的5月份就可用于大田制种了。
去年,施甸繁殖基地给隆平高科提供了40多万斤种子,只有600多斤种子不达标,合格率达99.85%,施甸基地繁殖的种子产量和质量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施甸核心基地—水长,滇缅公路、320国道、G56杭瑞高速公路、229省道、正在建设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距保山机场26㎞,构成了独特的交通、地理区位优势。核心基地地跨东经99°06′54″~99°11′17″之间,北纬24°56′52″~24°58′48″之间,海拔1450~1650m。年平均气温17.4℃,年均日照时数2268h,无霜期273~315d,年均降水量900~1000mm,水稻区划属中海拔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籼粳交错区,辐射区域共有水稻面积10000亩。光照、温度、雨量适中,有利于不育系育性转换和水稻抽穗、开花授粉、灌浆结实,保证种子产量和纯度。核心基地内有三个中型水库,能保证在最佳节令播种和栽插。

2009年,湖南农业大学陈立云教授利用《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计算机选择程序》和国家气象局740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海南冬季繁殖的成功概率是35%,施甸繁殖的成功概率是83%,从而筛选出施甸是全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的最佳基地。施甸与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隆平高科、湖北垦丰种业、湖南金健种业、湖南年丰种业、北京金色农华、安徽袁粮等二十多家科研院所和知名种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湖南金健种业王建龙为技术总顾问。2017年9月18日,国家农业部区试处孙世贤处长到施甸进行基地认定。
根据近几年来水稻亲繁的实际情况及农业专家、科研人员的鉴定结果,施甸坝水长乡、由旺镇、仁和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能够满足1万多亩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大面积繁育所需条件。计划在施甸坝建设两用核不育系繁育核心基地5000亩,年生产两用核不育系种子210万公斤,可满足140万亩两系杂交稻制种,可生产杂交稻种子2.1亿公斤,可保障2.1亿亩大田生产用种,满足全国两系杂交稻推广面积的95%。
2018年施甸国家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共有868户种植农户,种植大户13户,基地为农户提供了保低产值和保护价收购。今年仁和镇五楼村的李正湘种植了187亩的y58s,预计亩产量将达到650公斤。
为了将这些种植户种植的3000多亩稻田管理好,把种植技术推广下去,实现亩产值最大化,保证全国的用种,徐光和站里的同事从4月份播种到9月底收割,每天早晨8点下田,下午6点收工,中途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他们每天在田野里走几十公里,紧盯每一株禾苗,确保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技术标准。为了去除田里的杂株,徐光和同事在每块田里至少要走五遍,每个稻株在不同生育期要看五遍以上,才能把不是同一品种的杂株找出来。
徐光说,肩上的责任很重,种子的产量和质量一头牵着稻农的经济效益,一头关系着两系杂交稻的推广应用,高要求需要更加谨慎,高科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紧盯每个环节,稻田就会迎来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