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5点不到,一群穿着翠绿色衣服的服务员就开始往路边搬桌子了,而提前来占位置的食客来得还要更早一些。倒不是他们有多饿,只是因为,但凡他们晚来几分钟,也许就占不到桌子了。在这里,占桌子这种事情,要么靠早来,要么靠手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昆明,晴,室外温度31,人们纷纷赶到,与提前来占位置的先头部队顺利会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将头顶烈日,烤着炭火——

吃火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白衣飘飘的男人是老王,让一群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心甘情愿地在高温下烤火吃火锅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八年,老王计算机专业毕业,之后到了印刷厂工作。那时他的主要工作是印刷作业本,机器一开,唰唰唰一分钟印出六千本作业本,然后再唰唰唰一分钟,周而复始。看着作业本们从机器里整齐地出来,老王觉得,他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辞职后,老王四处寻访高人,在寻访了六位厨界大佬之后,取其精华配成了一剂神仙底料,老王这才知道,做一个厨师才是自己天命所归。而对于这底料的故事与其他细节,老王只字不愿提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底料,也便有了底气,老王回到昆明,顺势经营起了一家牛汤锅,到今天已有八年。如今生意火爆,但要吃老王的牛肉,还要守老王的规矩。这里的牛肉,男士每人最多只能点二两,女士一两半,吃完不够才能再加,众生平等、一视同仁,就算玉皇大帝来了,也是二两。而且每天只卖一头牛,卖完就收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王对于牛肉极致挑剔,他说,只有最要的牛肉,才配得上他的底料。小黄牛必须生长六年以上,期间饮食健康、热爱锻炼、无不良嗜好,这样的牛,体格健美得像运动员一样,肉质紧实,肉香纯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牛肉有干锅和汤锅两种做法。干锅选用鲜嫩的里脊猛火爆炒,与十几种调料相互碰撞,数十秒后达成默契,肉香与料香融为一体,琴瑟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做法,口感嫩滑,一口吃下去,包含了牛肉的鲜、辣椒的辣、花椒的麻与芝麻的香,味道层层递进,回味无穷。

汤锅的牛肉,则需要以文火熬煮四个小时,既要保证汤味醇厚,又不让牛肉本身的味道流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瘦中带膘的,便是牛中极品。将其切成厚片铺于锅底,再浇上老王的神秘配方与牛肉原汤做成的锅底,这红宝石般透亮的底色,厚重的肉片层层叠叠,点缀上一丝碧绿,便是一幅传世名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瘦肉不柴,肥膘不腻,蘸着汤汁吸满作料的牛肉需一口一片,方能感受其中精髓,享受大快朵颐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牛汤锅的灵魂伴侣——天然豆腐皮与正经老酸菜。豆腐皮与牛肉同煮,老酸菜米饭同食,可以吃出不一样的风味,知晓此道的,那必是九段以上的吃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炎炎夏日,炉子上端上一锅,吃着美味的牛汤锅,当汗水将流不流之时,一阵傍晚的小风刚好吹在背上,悠然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王说,生意是倒出来的。他要求他的员工,每天的剩菜、剩汤、剩料要统统倒掉,客人吃到的都是当天做的。这一点,员工必须遵守。

老王还说,要先有一个家。于是去年,他一口气给员工买了六套房子,等员工都有房了,再给他们买车,这一点,员工也必须遵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滇西火塘牛肉,昆明市官渡区商英街螺蛳湾3区14栋110-1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