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被达尔文称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动物,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只要是在一些潮湿的土里翻找一会,必然能够找到蚯蚓。但是,从攻击性和防御的角度看,蚯蚓体型很小,没有任何攻击性,从防御性上看,它全身没有一块骨头,身体柔软,按理说,蚯蚓是毫无防卫能力的动物,但是为什么它们没有被其他动物捕杀灭绝呢?我们从四个角度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角度一:数量和种类

一种防御能力弱,攻击性较差的物种想要不灭绝,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生活在缺少天敌的环境中,比如澳大利亚的有袋类食草动物,它们呆头呆脑,如果放在其他大陆上,早就被捕杀殆尽;另一个方法就是数量和种类足够多,比如蚊子的天敌众多,但依然是夏天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蚯蚓就属于后者。

蚯蚓是环节动物门环带纲寡毛亚纲下所有动物的统称,在寡毛亚纲下一共有3个目:单向蚓目、颤蚓目以及带丝蚓目,我们常见的蚯蚓大都是单向蚓目下的动物。在这三个目下,一共有超过6700种不同的蚯蚓(单向蚓目下就有超过3000种)。从习性上看,蚯蚓可以分为两大类:陆蚓和水蚓,其中水蚓主要底栖在淡水之中,只占一小部分,大多数成员都为陆蚓。

最关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只要有裸露在外面的陆地的地方,都有蚯蚓的生存,至于数量已经多到无法统计了。因此,作为世界上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动物之一,它们是很难被捕食灭绝的。(下图为水蚓)

角度二:不易捕食

蚯蚓虽然没有什么防御能力和攻击性,但是它们属于较难捕食的动物。作为一种全身蛋白质含量超过70%,且柔软无骨的动物,它是多数食虫类动物以及杂食性动物理想的蛋白质来源。但是,蚯蚓生活在土下,而且在少雨的季节,蚯蚓能够深入土下2米,再加上蚯蚓的洞口大都堆积着一些“粪便”,所以想要取食蚯蚓必须要挖足够深的洞,而挖洞对于有工具的人类来说无非就是几铲子的事,但是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它们只能靠自己的獠牙或者爪子挖,这是一件极为耗费体力的工作,而蚯蚓较小的体型,与捕食者的付出显然不成正比。所以,很少有动物专门挖土下的蚯蚓。

因此,深入土下,不易捕食的特性,让蚯蚓缺少针对性的天敌(吃蚯蚓的动物不少,但是针对蚯蚓的动物极少),这是蚯蚓不会被捕食灭绝的原因之一。

角度三:强大的再生能力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只要是受到较大的创伤,那么它还能生存的几率就非常低了,蚯蚓则是个例外,因为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虽然自然界中像壁虎这样的动物也具有再生能力,但是壁虎的再生仅限于它的尾巴,而蚯蚓不同,它能再生器官,将一条蚯蚓从中间截断后,很快这两段就会长成两个新的个体,这是因为蚯蚓体内有一个强大的再生器官,当被截断后,再生器官分泌消化液将断面溶解(防止感染),之后再生器官会分泌再生细胞和器官细胞,在确实的地方再次长成新的器官,这样被一分为二的蚯蚓,就能变成两条。

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强大的再生能力,在被其他动物捕食时,只要被扯断(事实上蚯蚓在土中与黏土纠缠在一起,拉扯极容易扯断),另一部分就能再次的生长成为新的个体。

角度四:生存和繁殖能力

一个物种想要具备一定的种群数量,必然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因素: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蚯蚓就是如此,首先,蚯蚓属于不挑食的动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可以吃,就这么说吧,除了人类制造的不具备食用价值的东西(比如玻璃、橡胶),就没有蚯蚓不吃的。正是因为不挑食的习性,让蚯蚓几乎有土就能活(土壤必然有水分)。

其次,蚯蚓是雌性同体的动物,不过蚯蚓的精卵细胞的成熟期不同,所以它们繁殖依赖于异体受精。成年的蚯蚓从繁殖期开始一年的时间内至少能产下100-300个卵茧,每一个卵茧能够孵化出4-7条蚯蚓,也就是说一条成年蚯蚓一年就可以产下至少400条后代。而这些后代1个月左右就可以达到性成熟,继续繁殖,这是呈几何倍增加的。

因此,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也是让蚯蚓很难被捕食灭绝的原因之一。(下图为蚯蚓卵茧)

总结

蚯蚓虽然“柔弱无骨”,也没有什么攻击性,但是它深入土下的栖息习性,强大的再生能力,再结合它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让它们成为了世界上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动物之一。也正是因为这样,动物们想要靠捕食将它们灭绝,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在猎奇君看来,至少要比灭绝蚊子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