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自古以来懂得感恩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总是认为人要时刻牢记在你有难时帮助你的人,并且在他人有难时应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而如今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似乎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就没有以前那么浓了,在贫穷的年代,一般都是一家有难,整个村子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帮忙。其中就有这么一条村子为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全村凑钱70块送他出门,帮助他走出大山追求梦想,那他后来是如何回报村民的呢?
退伍回乡,胸怀远大志向
这位得到全村人帮助的人叫郑大清,他于1959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丁字桥镇,成年后入伍参军,在部队里他刻苦训练、肯吃苦,后来不仅升上了班长还荣立了三等功。后来在1986年看过了大城市的繁华后的郑大清退伍回到了家乡,看到贫穷落后的家长他心里十分的难受,便想着要出去做生意挣大钱,然后回来帮助家乡改变现状。这一想法自然是好的,但是做生意的本钱他又要从哪里来呢?自己退伍后的补贴大多都救助战友了,自己也是穷得叮当响,哪来的本钱做生意吗!
后来偶然间村长得知了他这远大的志向,表示十分的支持,于是他赶紧找来了村民们商量大家一起来支持郑大清。因为郑大清当过兵,在部队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村民们对他的行动也纷纷表示支持,于是大家便主动拿出了家里省吃俭用才攒下的钱来支持郑大清,村民们一共为郑大清凑到了70元。当郑大清拿到这笔“巨款”时十分感动,他深知这是村民们才牙缝中省下来的,他便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番天地来,不能辜负了村民们的信任。就这样郑大清便带着70元“巨款”离开了家乡,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乌鲁木齐,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奋斗之旅。
虚心学习,站稳脚跟
凭借着不怕苦不怕累的性格,他便开始了在乌鲁木齐的打工生活,刚开始因为没手艺也没技术他只能到处打工为生,不过郑大清也丝毫不抱怨,反倒是非常虚心地学习各种工作技能,一有空就学习钻研技术,因此他在实践中学到了越多工程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这样他在艰苦的条件中生活了十年,直到1995年他迎来了事业的转折点,在这一年他开始在乌鲁木齐开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新疆天地实业贸易有限公司,凭借着多年来学习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他便迅速的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且还挣到了第一桶金。
挣到钱的郑大清也并没有骄傲,更没有大肆挥霍,而是加紧将钱投入到生意当中去,甚至还贷款在1998年时,投资了两亿元去建设“东方100商厦”。尽管该建设在进行时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员工的工资无法按时发放,这让许多员工十分的着急,但作为负责人郑大清更着急,因为他知道一旦项目失败就很有可能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甚至还要欠下巨额欠款。
为了安抚员工,郑大清只能每天来到工地和工人们共同工作,最终他用他的真心打动了工人们,大家不仅体谅了他无法按时发工资,甚至在主动拿出了自己的积蓄帮助公司渡过难关。就这样“东方100商厦”仅用时9个月就顺利完工了,堪称“西北地区的奇迹”。
事业有成,回乡投资
就这样,郑大清真的就在乌鲁木齐闯出了一番天地,还挣上了大钱成了富豪。挣了钱的郑大清始终忘不掉乡亲们对他的支持了,于是在2001年时,离家十五年后的他荣归故里。当他回到家乡后看到村子里破败的木板桥和落后的基础建设,他当即就向家乡捐赠了700万元为全县修建水泥大桥,还建了希望小学,这一系列举动帮助家乡极大的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不仅如此,他还投资近3亿元在家乡修建了个纳米晶硅生产厂,厂子的修建为村民们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极大地解决了人们的就业问题。这下子郑大清不仅带领着村民致富,甚至连周围的各个县也都跟着有了极大的发展。
结语
正如《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郑大清十五年来艰苦奋斗让他能够有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对于他的成功,他说到要是没有村民们的70元也许自己连四川都出不了,谈何事业。在他事业有成时回到家乡投资对他来说更多的是他的责任,他认为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他作为一位企业家所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企业成功与社会息息相关,所以回报社会是理所应当。而对于自己来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当年村民们的支持,所以如今回来也都是应该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