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德红是苏扇制作名家,但他既不是家传的手艺,从小也未受过艺术熏陶。年轻时干过的事,没一件与匠人、折扇有关。要说唯一的关联,20年前他是名卖扇子的商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德红的工作台

“那时候什么都卖,到夏天的时候我发现卖扇子的人少,感觉销路好些,就开始卖旅游扇,没想到自己还能做扇子。”说起当年的经历,为人真诚的董德红毫不遮掩。

如今,想得到一把他制作的苏扇可不容易。预定人多加上老董对制作工艺的严苛,等扇子拿到手里可能要以年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董作品

董德红能成为制扇圈里的名人,后来能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的传承人王健的门下,和他的性格、为人有关。

董德红话少、爱笑、脾气随和,与客人、周边商户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当年朋友送他一个外号“爱笑的老董”。

人缘好,捧场的人自然不少。有些朋友除了买扇子,还对老董提出了新的需求——修。随和的老董来者不拒,从外观的磨磨整整,逐渐涉及到造型修整。当年卖扇子的人少,能加工、制作的人就更少了,老董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

“我这人闲不住,别人开店喝茶、聊天待一天,我不行,我就得有活干,所以就好琢磨,别人找我修、找我改我都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不住的老董

2001年,老董的朋友手里有块好木头,找到老董说能不能做把扇子。这下老董可犯难了。“那时候我不会做扇子啊,怎么办呢?我拆了个旅游扇,照猫画虎,现买的锯和锉,就用这两个简单工具干了3天总算做出来了。”

一把扇子挣了40块钱,给老董高兴坏了。做扇子挣的钱比销售扇子挣个差价要多的多,又能凭手艺吃饭。除了销售,老董也开始钻研起制扇工艺。

2005年,朋友买了把折扇,老董一见大吃一惊,“扇子还能做成这样?”。当年老董卖的扇子不过百十来块钱,这把扇子标价千余元。精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让老董开了眼,心生佩服。而这把扇子的作者就是日后老董的恩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的传承人王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健作品

王健对老董也并非一无所知,暗中观察过一段时间,一来为营销扇子找个靠谱的合作伙伴,二来也是考察下老董的性情、品德,有缘的话也可以收作徒弟。2006年,王健迈进了老董的店铺,看见店里人头攒动、生意兴隆,留下名片就走了。

“当时我不知道师傅来了,名片都没仔细看,后来才发现,哎呀原来是王健老师!转过年来我就拿着名片去苏州找师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董的古韵扇庄

见到老董,王健说了句:“你来了。”虽头次相见,但这一刻就好似双方早有约定,自然而然的发生。老董一心想拜师,但是考察期省不得。几年后经过人品、作品的综合评估,老董终于拜在王健门下。

拜师后,老董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模仿。把老扇子研究透,照着做。王健不仅是制扇的高手,也是古扇藏家,修复专家。

受到老师影响,老董也开始收藏、研究古扇,边模仿边制作,遇到问题就请教。从扇头造型、扇骨造型、开合比例、小骨的制作方式,到打磨 、刮篾技巧,在收藏、学习和修复的过程中,将古人制扇的技艺、文化与个人理解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制扇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董收藏的明代折扇

苏扇又称作文扇,因为文人的参与,苏扇从形制、比例,打开角度等方面,更适合书画创作、观赏书画。

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到了明代江南成为制扇中心。苏扇的工艺特点以轻巧著称,俗话说以轻为贵。审美上推崇极简风格,整体线条流畅。扇子的开合角度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经验,在不同方数、排口之下,有相应的开合角度,达到不用太大动作就能取风、风力轻柔的效果。

一把小小的折扇,看似简单,但其实制作工艺非常繁复。中国的竹子品种较多、产量也大,但是能用来制作扇子的竹子却不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每年都要选竹,一年压一年的选料、存放。在竹林里先海选,从5年竹龄的竹子中选材。竹子长的很高,不是每一节竹子都能看清,砍伐下来发现有些竹子被虫子爬过、咬过,竹皮表面就会留下黑斑,或者竹子之间剐蹭留下伤痕,这种竹子都不能用。再说存放,选好的竹子要经过煮、晾晒的处理,然后存放8年以上,这期间难免有问题,最后精挑细选出来的才是扇料。”

苏扇除了制作技艺的繁复和精湛,也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包含了竹木牙角、诗书画印、雕刻镶嵌等传统技艺和文化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董作品

师从王健多年,作品广泛受到市场认可,也是师兄弟里第一个出徒的人,连老师也认为他可以收徒了,但谦虚的老董还是觉得不够资格。“教授别人技艺和学不一样,一方面我还有很多地方要提高,另外我感觉自己没有老师的派头,怕教不好。”

但是谈到收徒标准,老董最看重的不是天赋,而是坚持的毅力。“干成什么事都需要有恒心,手艺人都要吃苦,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真的做到热爱并持之以恒的投入才能做好。”

如今老董经营的“古韵扇庄”成为了众多藏扇、玩扇者的汇集之所。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也学习了制扇手艺,也有了自己的作品和粉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了这么多年扇子,折扇越做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有了这么多追捧者,又有下一辈人继续延续苏扇制作技艺。要问老董哪件事最令他开心和满足?老董的回答依旧质朴:“能解决制作工艺的难点,做一把自己喜欢、客户喜欢的扇子最满足。”

*本文内容及版权归初秧及受访者共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