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我想要背着每一个病人过河。”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吴孟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从医77年,他先后完成16000多台手术,成功救治了近20000多名患者。直到2019年1月宣布退休前,时年96岁高龄的吴孟超,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手术刀。

“我不过是吴孟超,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出生在福建的吴孟超,5岁时随家人到马来西亚,1940年正值国内抗战紧张时期,年仅18岁的他主动放弃国外优越物质条件,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活动,后因战乱无法赴延安,遂决心“读书救国”。1956年,他参军入伍投身到军医大学的创业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吴孟超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像当年入党誓词里说的那样,他用实际行动捍卫自己的信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学研究表明,中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世界上每年新发肝癌患者约62万人,中国人占到55%。上世纪50年代初,吴孟超开始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一位国外知名专家,看到他们是在两间破房子的简陋条件下进行研究时下断言:“中国肝脏外科要赶上我们的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吴孟超憋着一股劲儿,带领“三人小组”,首次提出肝脏结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首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成功完成世界上第一台人体中肝叶切除术,仅用7年时间,就将中国的肝脏外科提升至世界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研究出的符合中国人体质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体系,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震惊国际医学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吴孟超深知,“只会做手术的医生,只能算开刀匠”,一台手术只能救治一个病人,要从根本上解决肝癌问题,必须在基础研究上不断突破。

2006年春天,吴孟超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建议案,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今,由他主持建成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经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亚洲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

2007年的冬天,江西病人赵国庆找到吴孟超,因病情复杂,这位被肝硬化和肝癌折磨的患者,曾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吴孟超亲切地拉着他,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还用自己的额头贴着赵国庆的额头试体温,这个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的中年汉子激动得潸然泪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有好心人劝他,这么复杂的手术不要亲自上了,万一失败会晚节不保。吴孟超却说:“我不怕手术失败,更不怕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他常说:“为医之道,德为先。”很多患者为了感谢吴孟超的救命之恩,要请他吃饭,给他送来土特产、红包、金戒指,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

吴孟超曾在手术台上站了整整12个小时,为患者切除长达63厘米的巨大肿瘤,将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也曾用5个小时的时间,为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摘除了体内的肿瘤,面对高风险,他毅然拿起手术刀,为这个孩子与死神一搏,而当年那个婴儿,如今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给病人做检查前,吴孟超总会先把手搓热,为病人检查完,他都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查房时,他最常做的一件事是弯下腰把病人的鞋子放到最容易穿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对医生而言,这仅是举手之劳,可对病人来讲,这不光是内心的温暖,还有康复的信心。”“一个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病人,我就想当这样的好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世界不缺乏专家,缺的是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2011年,我国将第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奖杯,但却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食指畸变,是因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医院机关考虑这是件大事,就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知道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次日下午谈话时,吴孟超解释:“手术的病人是一位河南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吴孟超用自己作为医者的准则和坚守告诉所有人:这世界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

他说:“我活着一天,就要和肝癌战斗一天。”致敬医者仁心!送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本文来源: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