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金凤

“袁爷爷,我们午饭吃得很饱,您安心地睡吧。未来的超级稻一定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您的‘禾下乘凉梦’一定会实现,那时普天之下无饥馑,再邀您来看您爱了一生的祖国。”5月24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南师附中)悼念袁隆平院士的仪式现场,该校学生代表高一(11)班隽语同学的发言,令人瞬间“破防”。

校园中,一束束鲜花和写满追思的字卡,环绕着袁隆平的雕像。少航班的同学在雕像前向袁隆平致以标准的敬礼。此刻,这一抹蔚蓝中,有对院士的敬仰,也有少年发奋的远望。

资料显示,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袁隆平曾在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南师附中前身)就读高中。当日上午,南师附中校长葛军和校友会代表刘煜老师还在长沙参加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

南师附中师生向校园中的袁隆平雕像献花,南师附中供图

“他是一个非常朴素的科学家,衣着举止完全像个老农。”现年92岁的南师附中退休教师吕鸣亚至今难以接受袁隆平的离去。

首次出现在吕鸣亚视野中的袁隆平,是一番热情朴实的形象。

2002年,南师附中迎来100年校庆,吕鸣亚和时任南师附中书记的陈履伟专门去湖南长沙水稻研究中心访问袁隆平。

吕鸣亚一行到了长沙后,受到袁隆平的热情接待,“他知道我们是母校的代表很高兴,邀请我们去他家里做客。我们跟他一起照了很多相。” 吕鸣亚说,他向袁隆平介绍了母校的发展情况,邀请他来南京参加百年校庆,袁隆平欣然应允。

袁隆平就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时的学籍卡,南师附中供图

后来,袁隆平在南师附中100年校庆中,为学生们作了《超级杂交水稻的现状以及今后的展望》的报告。在那次的报告中,袁隆平说:“老师们、同学们,今天很高兴回母校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国家杂交水稻的有关情况。希望引起你们的兴趣和关注。”

“袁隆平的报告,反响非常热烈。后来,袁隆平担任校友会名誉会长,校友们都欢欣鼓舞。袁隆平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吕鸣亚表示,南师附中校友会先后有三位名誉会长,一位是严济慈,一位是巴金,另一位就是袁隆平。

袁隆平就读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时的学籍卡,南师附中供图

袁隆平也曾与南师附中教师许祖云、王栋生分享,自己是如何走上农业科技这条路的。那是2000年8月4日晚,袁隆平先生身着长裤,短袖T恤,正坐在家中书房的木椅上看报。书房的西墙上,高悬着一首绝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2002年10月1日,袁隆平院士回到南师附中与在校师生共祝100周年校庆。南师附中供图

许祖云回忆,袁隆平曾告诉他,在武汉上小学的时候,他数学不行,但外语很好。有一次郊游去园艺场,恰巧当时又看到卓别林的《摩登时代》,觉得田园一派欢乐,十分向往。于是在中大附中毕业后就考进了西南农学院。

大学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安江的气候温和,他母亲是镇江人,很适宜住在安江,于是他就在安江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南师附中少航班学生在袁隆平院士雕像前默哀,南师附中供图

在许祖云的记载中,袁隆平曾说,他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曾做过平汉铁路局局长的秘书。平汉局开始在北平,他就出生在北平。后来,平汉局迁到武汉,他于是在武汉读的小学和中学。1948年他的父亲又迁到南京任职,住在梅园新村,他考进了中大附中读高二。“我读书凭的是兴趣。”袁隆平说。

彼时的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超级杂交水稻的成功,二是将这种高产量、好品质的水稻推向世界。

如今,袁隆平的成就以及他留给南师附中教师们的这些回忆,也激励着如今的学子奋发图强。

“袁老的离开,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警示着我们肩上的责任。过往的灯一盏盏灭了,人间依然浩大,我们要接过前人的火炬,点起自己的灯。指引前路,照亮这山河。”隽语同学说。

南师附中学生向袁隆平院士雕像献花,南师附中供图

编辑:张爽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