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山河震怮,明星辞别九州。地动星痕,天来召神农氏;云霞铺穗,彩叙生命之歌。阡陌交通,送别人群不止;魂归大地,八节不败草花。雨落无声,无声送别国士;稻荷飘香,飘香万里云烟。几度梦回故里,依附母亲身侧;何时再回世间,了却别者之心。禾下乘凉,稻满天下;沙中生长,海水翱翔。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1930年,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家里用出生地作为名字,因此称作隆平。接生他的医生,也是鼎鼎有名——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算得上顶伟大的一位女性。
袁家的祖籍是江西德安,祖父曾做过几届小官,父亲袁兴列做过校长、当过军人、最后成为寓公。母亲华静,接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她用自己的母爱、心血及良好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满门有用之才。
袁隆平回忆道:“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我的母亲。小时候她教我英文启蒙,晚上检查我的作业。她很虔诚,做事一丝不苟。她非常慈善,非常厚道,品德非常好,我现在坚持与人为善,跟母亲对我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袁隆平在母亲怀里
调皮的小马驹
庚午年属马,《诗经小雅吉日》中说道:“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在长辈的眼中,袁隆平这匹小马驹长的不怎么顺眼,有时还笨手笨脚。家里人想让他干点活计,运动一下。结果是拿碗碗被摔破,拿杯子杯子掉在地上,衣服上不是有一团油污,就是被火烧一个窟窿。
三岁时看见祖母的水烟袋,那咕噜咕噜的声音吸引了他的眼球。趁祖母不注意,自己也吸了起来,结果辛辣的烟水灌到嘴里,慌乱中将烟袋一摔,烟袋顿时七零八落,被祖母狠狠揍了一顿。
家中床下有一个小坛子,里面装着荞麦粉,他觉得肚子饿,就想拿出来弄点吃的。结果事与愿违,坛子被打翻了,荞麦粉像云一样缓缓而上,袁隆平也成了一个小雪人,结果是又挨了一顿打。
他看见木匠常常把钉子含在嘴里,一颗一颗钉,觉得挺好玩,便也学着在嘴里含了一颗,然后在地上翻筋斗,却不料将铁钉吞进了肚子里,一家人手忙脚乱的救治。
求学光阴,灾难中挣扎
1931—1936年,短短的五年光阴,袁隆平跟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汉口等地,他最稚嫩最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奔波迁徙之中度过的。
1939年8月,嘉陵江畔的龙门浩小学新学期开学,袁隆平和弟弟一同被送来上学。敌人的飞机时常进行轰炸,学校的课自然也上不安宁。
只要防空警报一拉响,老师就带着学生进入黑暗的防空洞;在轰炸频繁的日子,学校为了不影响上课,就去郊外的壕沟上课,正所谓:壕沟里的教室。
在幼小的袁隆平看来,防空洞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袁隆平回忆说:“我嫌防空洞太憋闷,就溜到江边游泳,那时候人小不懂事,天天盼着拉警报。”
1942年,袁隆平从小学毕业,进入重庆市复兴初级中学继续学业。那时候战时暂缓学生们不用撤离,所以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涨,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
袁隆平喜欢提问,总喜欢问为什么!代数课,老师讲到负负得正,他举手问老师,为什么是这样?老师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好说规定就是这样,记住就可以了。后来见到吴文俊,袁隆平也问了这个问题,满头白发的老数学家也哑口无言。
1943年,袁隆平转入博学中学,从13岁到17岁这段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博学中学是我最感亲切的母校。”
大学生活,合起来就是自由散漫
1949年,袁隆平违抗了家人的意志,来到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开始了他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时很多人说农学是没有出息的,但袁隆平说,这辈子他都没有后悔过。
1950年,全国的院校调整,十余所大学合并重组为一所新型的农业高等学府——西南农学院,袁隆平日后自然成了这所学校的知名校友。对于为什么选择农学,袁隆平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时候,我很贪玩,对感兴趣的课程认真听讲,对不感兴趣的就一带而过,因此毕业时评价,留下的也是自由散漫,直到现在还是这样。
至于学农,是一次很偶然的机遇,小学一年级,老师带我们去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我看到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那时正在上演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影片中有个镜头,窗子外面就是葡萄什么的,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风光太好了,以后就去学农了。
如果老师带我去真正的农村看,又穷又苦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
农校教书,培育出月光花红薯
1953年夏,袁隆平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此时又面临抉择,是留在大城市还是扎根农村?
学校发出了号召:服从统一调配,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袁隆平向学校递交了决心书,上面写着:服从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3年,袁隆平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偏远的湘西雪峰山安江农校教书。在这里,他度过了19个春秋,19年的教书生涯。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教学之余,袁隆平就开始设计自己的科研课题了。最初他按照“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实验,以红薯为研究对象,开始了第一次科研。
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希望得到上面结籽,下面结薯的新型无性杂种。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花红薯获得了大丰收,但第二年播种,长出的依旧是月光花,他迷茫了,开始质疑无性杂交的正确性。
伉俪前行,他也曾经历甜蜜的初恋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一个丈夫,如同一片树叶,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由绿变红,变黄,到末了,还是要回到自己妻子身边……
袁隆平曾经交过一个女友,那是1956年,他去临近的小学里代课,一位女教师为袁隆平的才华和抱负所倾倒,两人由相知到相爱,却因为时代的错误不得已分开。
终于,一位叫邓则的姑娘走到了他身边,这是袁隆平的学生,比袁隆平小八岁。这段师生恋从认识到结婚,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闪婚。1964年正月初十,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结婚前,袁隆平就开始了杂交稻的研究;结婚之后,有了妻子这个贤内助,更是一心扑到了工作之上。为了加快育种速度,袁隆平选择去南方实验,每年冬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都要南下,家中的重担落到邓则一个人身上。
1982年除夕夜,袁隆平总算第一次在家中过年,妻子却突患急性病毒性脑炎,她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差不多半个月没睁开眼睛。一连半个月,袁隆平就这样为妻子擦拭身子、换衣服、讲故事。
袁隆平和夫人都喜欢旅游,但没有袁隆平陪着,邓则哪里也不去。袁隆平说:“我一个人去外地开会就不带她,因为我要开会,怕她一个人呆在旅馆里难受。如果同去的人多,我就将她带去。”
袁隆平90岁声音,第一口蛋糕,送到了妻子的嘴里。邓则曾说过:大不了,我们一起当农民去。这是袁隆平一生最大的安慰。
培育杂交水稻
1960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这根水稻穗大粒多,结实饱满,袁隆平看到后欣喜若狂,他小心地把种子收集起来,第二年播种下去,但长出的依旧大小不一,参差不齐。
爱思考的袁隆平想到:如果专门培育一种雄花退化的水稻,将其和其他品种混种在一起,用竹竿一赶,花粉就落到雌花上了,这样就可以大量生产杂交稻种了。
终于在寻找到第6400穗稻穗时,袁隆平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雌性不育水稻,随后的一年,又找到五株。1965年底,袁隆平对获得的材料和实验数据进行梳理,完成了关于杂交水稻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奠定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此之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走入了全球的先进行列。从1976年—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仅占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不断冲击着自己的目标:水稻亩产到达12000公斤、海水稻种植面积到达一亿亩、沙漠里长出稻穗……老人穷怕了,饿怕了。
当记者问道再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该怎么办,袁隆平的回答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他成为当代的神农,让人们不用在温饱的水平线上挣扎,但现在有些人总是吃得太饱。
袁隆平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国家和人民将一切可以给到的殊荣馈赠:
198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1987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获得小行星命名;
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
2004年,获得中国粮食奖;
201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进步奖特等奖;
2018年,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获颁共和国勋章。
袁隆平去世了,为什么会引起社会的大怀念?这是一种感情、一种爱戴、一种敬意、一种不舍。
也许我们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8亿多人吃不饱饭,并且数据还在攀升,没有杂交稻,这个数据或是几何倍数的扩张;以前不懂怎么会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现在懂了,长沙人民自觉涌上街头,高呼一路走好就是最好的证明;全国各地的民众或奔赴,或送花,寄予最后的哀思。
有些人活着,一息尚存,静静的坐在那里?一句话都不说,就是一座丰碑,一个方向。
“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水稻长的像高粱那么高,稻米像花生那样大,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平带着这两个梦,入了沉睡的乡。
他走了,到了另一个时空,继续做着让民众吃饱饭的神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