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伟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代表性书法家,他们那一批书家都有比较相同的特点:一是手上功夫扎实,二是大多在全国书法展赛成绩优异。

曹元伟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全国第二届手卷展最高奖、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一等奖、全国第四届楹联书法大展最高奖;入展全国第七、八、十一、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其他全国大展近50次。这些经历足以证明曹元伟在当代书坛的地位。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伴着他在书法大展上入展、获奖越来越多,曹元伟在全国书坛的名气日盛。近些年,曹元伟参加书法展赛逐渐少了,毕竟他的学生都有很多在国展上崭露头角的了。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上,忽然发现了曹元伟的入展作品,还是让人感到有点惊喜的。

曹元伟的行草书取法王羲之一脉。在表现时主要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行书兼草,一是草书。他在全国第12届书法篆刻展上的入展作品,用笔爽利劲健、干净朗畅,如江汉之水漂过,毫无杂质尘垢,亦无破败残坏。

用笔取于精为曹元伟所重视,也可见他在这方面所下的功夫,笔笔讲究,点画不苟,可纵可敛,达到清楚明白。用笔精诚然不易,需要理清脉络,轻重、快慢的分寸亦讲究有节。

在当代创作上弃简用繁,肆意纠缠萦绕以至于一团乱麻,短线拉成了长线,转一圈成了转多圈,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癖好,似乎不如此,用笔之技就表现不出来。尤其是明清书风之后,沾染了用笔狂放躁动以求气势的习气,甚至排斥用笔的细致,建立粗放用笔而显示豪放的审美观念。由此,用笔精者越发稀落。

用笔精到本是难事,偶尔残破或许还有点情趣,倘若残破多了,肯定要影响作品的质量。这就如同构建大厦,砖瓦水泥这些斟酌材料都出了问题,大厦的质量可想而知。

曹元伟在创作中注意到了用笔的重要性,并在每一笔上努力做到佳好,使我们阅读起来,感到了精美。笔精墨妙,字字精致,如同打磨得光洁鲜亮的玉器,它的细腻让人赏心悦目。

一个字是由许多笔画组合而成的。善结构者不满足于中正、匀称,而于中正中求动求势,超越中正而更能给人予美感。北朝有“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二种,给我们的美感就多有迥异。

结构是没有固定的,也就须避蹈袭。清人李渔认为:“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可见结体也是一种智慧的发挥,如同一盘积木,可以这样搭建,也可以那样搭建,遂无雷同。

曹元伟在结构的处置上很有机巧,或正或欹,或紧或松,多见变化,灵巧中见美观,以至字字活,通篇活。曹元伟在结构上如鱼得水,巧且妙。

曹元伟书法字虽小却晶莹洁净,线虽细却柔中藏针、清劲跃动。学王羲之者必外在优美可人,然内在乏力者亦不少,也就不免趋于俗媚,只见点画巧而不长精神,由此是得不到王书之精髓的。

形是容易把握的,以形始而以形终,终不能称善学。曹元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笔力的提炼、磨砺,使点画美且有弹性,字虽小而气度非小、格局非小,如修竹迎送,当风有声。

当下的书法展览,是年轻人的天下,在12届国展上就出现了很多00后的作者。像曹元伟这样成名已久且学生众多的书法名家,的确少之又少。

不论他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投稿、参展,起码我们还能在国展上看到一些曾经熟悉的身影,也让国展免于沦为“新人展”“青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