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2020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授予了一位天津的白发老人。他潜心研究体质人类学四十年,为中国族群的体质调查,绘制中国人的体质地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连斌教授。

“对族群体质调查研究让我们看待自身的眼界变宽了。”郑连斌说,体质人类学研究对于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为工业生产、卫生健康、体育运动等领域提供大量基础数据和参考,因此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必须有人去做,而且必须做好。

2009年,由天津师范大学牵头,郑连斌教授带领团队启动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汉族体质调查。从东部的浙江、福建,到西部的甘肃、陕西,从南边的广东、云南,到北边的黑龙江、吉林……团队在22个省市自治区设置测量点,历时4年,测量了4.3万多名“典型”汉族人。这不仅破译了汉族人体质“密码”,还为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

这仅仅是第一步。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20余个未识别的少数民族。对于这些未识别族群,郑连斌强调“抢救”的意义,调查研究是对这些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的族群进行体质方面的记录。为此,郑连斌带队义无反顾地踏上西南之行的路。

调查之行充满了艰难险阻。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探访“夏尔巴人”,团队在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山坡上足足爬了一上午才到达;在贵州黄平望坝村探访“革家人”时,他们晚上休息只能躺在一张不到80厘米宽的床板上;在四川平武探访“白马人”,团队遇到了罕见的暴雪,冻得“身体完全没有感觉”……

“郑老师面对艰难困苦,有句口头禅:‘这些都是小事。’”团队成员、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宇克莉回忆,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郑老师每次都是义无反顾地和团队一起下村寨、爬高山、入森林、越河流,而且总是冲在田野调查的最前头。

多年来,郑连斌教授从事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田野调查的行程超过30万公里,走遍了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30多个村庄。团队已经在国内率先完成了汉族、蒙古族等50个族群的体质研究,获得了超过6万人的400多万个有效体质数据。

如今,本可以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郑连斌教授仍然与年轻人一起,在一个又一个散落在地图上的小村庄从事着他喜爱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还缺少一份完整的、可靠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数据,我既然从事了这项研究,就有责任来完成这个任务,虽然工程浩大,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郑连斌说。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