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熟一时,麦熟一晌。金黄饱满了的麦穗是无声的号角,终于,不息的耕耘有了回响,也将起草下一幕收获的开场。

于是我们看到,在金灿灿一片一片的麦田里,就像是一幅油画,收割机或是单只或并排在麦浪里穿梭,轰隆隆的机器声传遍乡野。农民们三三两两地在阴凉地儿等着收割机光临自家的田块,看着手中的编织袋一个个鼓起来,喜悦的笑容挂在脸上。

这在过去,是完全不敢想象的另外一副模样。仅是脑补了一下就觉得劳累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当代麦客挥舞着数字镰刀,迎着似火骄阳,轻而易举拿下那些割不动的麦秆的时候,我们唯有感谢科技的力量。

铁臂一挥,横扫千军

我们国家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已成为粮食收获的主要方式。

有人担心机械收获没有了人工捡拾,质疑铁臂之下,有多少颗粒没有归仓,掉落在田间造成浪费,“粒粒皆辛苦”和过去的辛劳一起遗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22日,山西运城小麦开镰收割

那不用机器收获行不行?

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现在的农民还愿不愿意回到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答案不言而喻)机械收割和人工收麦pk那是完完全全占上风,在节种减损、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保证质量方面的优势是很明显的。

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100亩左右,至少能顶100个熟练劳动力。

机收不仅效率高,损耗率也低于人工收获。

人工收获要经过割、捆、脱粒、运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发生掉麦粒的损失,综合损失率达10%。而用联合收割机的话,多道工序一次完成。通常情况下,小麦机收损失要比人工收获低7-8个百分点。

这首先源自一个收割机的自我修养,根据 JB/T5117-2017《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技术条件》要求,全喂入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总损失率≤ 1.2%;水稻联合收割机作业质量标准(2017版)规定的全喂入收割机的损失率是≤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6月,河北省泊头市麦收

国际上的收割机是啥情况?国外收获机械产品标准一般只规定产品的安全性能,对产品作业性能不作统一要求,而是由企业自定,由市场选择。发达国家多数农机企业一般将小麦收割机产品机收总损失率控制在1.5%以下。

整体上看,国内新出厂的小麦联合收割机的收获损失率不逊于国外品牌。水稻联合收割机和玉米籽粒收获机,我国标准和国外企业产品实际损失率基本相当。我国的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损失控制已经是较高的水平了。

农机作业,损耗的粮食去哪了?

标准是有,但是有些地方距离机收作业标准收获损失率还有不小差距。问题出在哪?

农机作业的粮食损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收获机械不耐用。粮食收获机械出厂性能总体不差,但可靠性有差距,随着使用时间延长,故障率相对较高,整体性能有所下降,如果维修保养不及时不充分,收获损失率相应增加。

二是收获时机不恰当。小麦、水稻最佳收获期是蜡熟期或完熟前期,此时作物含水率约15%—25%,收获时损失最少。收获过早易造成夹带损失,收获过晚会加大落粒损耗。在实际中,一些农户为了省去晾晒、烘干环节,更愿意在完全成熟后收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损耗。

三是作业条件不适宜。不少地区田块小、转弯多,作业条件较差,机械化收获难度大,导致机收损失率增加。大风、强降雨导致作物倒伏,干热风导致自然落粒,田地积水,都会造成机械作业困难,影响收获率。从区域差异来看,农机农艺也不够融合,比如玉米对行收获损失最小,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玉米行距千差万别,收获机对不上行就会造成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6月,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朱王孔村农民在收获小麦

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机手操作不规范。这些年新增农机多,新机手也多,再加上一些地方培训跟不上,导致部分机手技能还不完全过关,甚至有些机手为了抢时间多作业多挣钱,盲目提速度、赶进度,忽视作业质量导致损失增加。

打通机收减损的“命门”在机手

我们应该认清的一点是:机收损失率永远不会为零,但我们可以通过长期的努力,把它控制在越来越小的范围。

节粮减损的农机化,本质上是农机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现代化问题,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当从提高机械产品性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机农艺农田协调配合、加快先进技术与机具推广应用、提高农机作业队伍技术水平、强化行业规范等多方面入手。

在众多降低机收损失的措施中,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农机手则是打通机收减损的“命门”。

经验丰富的机手在作业过程中有很多小窍门:比如小麦比较潮湿的时候,要晚下地早收工,避免秸秆潮湿造成的夹带损失;去杂要根据小麦的干湿程度不同调整封堵板的开关和风向;作业速度不能过快,甚至发动机的转速、筛箱的摇摆速度对作业效果有什么影响都心里有数,会根据作业环境的不同及时调整作业方式,这都是他们在数十年作业中与机械之间的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东青岛平度市田庄镇麦田里,西寨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在调试农机。

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有些地方因为雇工难,在作业季对农机手需求大的时候,很多农机手只接受短时间的培训就上机操作,而且机手的流动性大,也极大的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

减少损耗就是增产增收

减少粮食浪费,不只是在消费环节,机收、生产、仓储等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

去年我们千方百计增加了300多万亩冬小麦的种植,实属不易。按照平均亩产383公斤计算,可以增产约23亿斤。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夏粮机收损失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挽回粮食损耗25亿斤以上。

减少损耗等于增收啊!尤其是在耕地资源有限、增加播种面积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持续提升农机操作和农机管理水平,减少损耗,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

全国现有稻麦联合收割机157万余台,三夏在即,超过60万联合收割机将投入“三夏”麦收,丰收的大幕即将拉开,铁臂们为了让每一颗麦粒唱好毕业的歌,已整装待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迪 颜旭

图片:新华社

监制:黄慧 编辑:裴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