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沂蒙精神,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沂蒙人民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沂蒙精神最突出的特质便是这种精神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凸显的是沂蒙老百姓的人民之魂。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厉家寨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九间棚精神”,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头雁精神”,沂蒙精神都在与时代一起脉动,具有强大生命力。

脱贫攻坚的临沂特色

在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临沂是山东脱贫攻坚重点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数量均占全省的1/6。在脱贫攻坚战中,沂蒙人民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走出了一条帮扶措施多重覆盖、扶贫政策多层叠加、贫困群众多方受益,具有临沂特色的精准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市127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45.1万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这场攻坚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新时代沂蒙典型人物。

在中国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的战场上,沂蒙扶贫“六姐妹”扛起新时代“中国扶贫精神”大旗,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反贫困斗争最后决战中来,靠微薄收入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

临沂九间棚村地处沂蒙山区腹地,坐落在640多米高的龙顶山上。过去的九间棚荒山秃岭,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刘嘉坤担任村党支部书记35年来,带领村里人艰苦创业,改变了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铸就了闻名全国的“九间棚精神”。 九间棚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传统村落”等荣誉称号。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接见了刘嘉坤,对他在扶贫开发方面的工作给予肯定,称九间棚“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

兰陵县代村在二十年前还是集体负债400多万元,民心散、村风乱,矛盾错综复杂,群众信访不断的“落后村”。自1999年担任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以来,王传喜顶着巨大压力,率领党支部带领群众把一个既贫困又涣散的村,发展成为村集体经济强大、村民共同富裕的村,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2020年代村村集体各业总产值36亿元,村集体纯收入1.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万元,比20多年前翻了30多倍。“全面建成小康,一个也不能掉队。”

乡村振兴的金色招牌——“产自临沂”

2020年以来,临沂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围绕落实省委对临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要求,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对接长三角,实施乡村振兴“三步走”,全力打造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以“产自临沂”为统领,践行“红色沂蒙、大德务农”的情怀,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沂蒙山 优质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中国蔬菜之乡” 兰陵县大棚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值达20亿元。在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里,无土栽培、空间栽培等高新技术种植的绿色蔬菜,更是让蔬菜种植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这里产出的菜,七八个小时直入江南。用当地人的话说:“咱的菜,上午还长在自家的菜地里,下午就进了上海人的菜篮子。”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沂蒙老区现已打造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100家,推出精品旅游线路60条,与绿地、立邦等大型企业集团签订合同30个,在建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项目270个、到位资金275亿元,乡村振兴“三步走”实现全面起势。

全市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5个,价值过10亿元区域公用品牌11个、企业品牌7个,省级及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达到10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达到5个,省级以上田园综合体达到5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到40个,“三品一标”有效用标产品433个。

在沂蒙精神激励下,沂蒙老区人民正在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将家园建设成“人人都说沂蒙好”的乡村振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