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这是舞剧红娘里的一句歌词,描述的是沂蒙山区老百姓抢救伤员的故事。“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抚养40多名革命后代长大成人;“红嫂”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精神永传;李桂芳等32名妇女拆掉自家门板,跳入冰冷的河水,用柔弱的身躯架起“火线桥”……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沂蒙精神代代传

沂蒙精神,激励着八百里蒙山沂水儿女,继承沂蒙人民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干出一番新天地。无论是革命时期的“支前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厉家寨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九间棚精神”,到如今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头雁精神”,沂蒙精神都在与时代一起脉动,具有强大生命力。沂蒙精神最突出的特质便是这种精神创造于人民群众之中,凸显的是沂蒙老百姓的人民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沂蒙精神恰能融汇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正是能兼顾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的法宝。可以说,从形式上来看,沂蒙精神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鲜红旗帜;从党群建设来看,沂蒙精神是党员干部在群众路线活动时应该抓牢的思想法宝;从经济发展来看,沂蒙精神又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离不开的那份勇于进取的韧劲。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临沂人的大货车走在前,找到了自身优势,开辟了“物流兴市”的道路,建成了商贾云集的中国物流之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临沂人的先进金融理念走在前,又开启了“资本强市”的模式,让资本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竞相迸发。

沂蒙精神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是巨大的,她是无比珍贵的精神旗帜。沂蒙人民面对困难和挑战面前,具有一股勇往直前的犟劲和拼劲。在困难面前,沂蒙人民具有一股永不服输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沂蒙经济在沂蒙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的所在。沂蒙人民创造了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滨河公园)、全国最大物流城、全国最大的板材基地、全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沂蒙人民用自己平凡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奇迹,这是沂蒙人民敢于胜利精神的集中体现。

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伟大事业创造伟大奇迹!70多年前,烙煎饼做军鞋,带领乡亲们全力支前的“沂蒙六姐妹”让人动容。70多年过去了,在脱贫攻坚战的最前线,涌现了新时代的沂蒙扶贫“六姐妹”,她们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又传颂在这片土地上。

从物流现代化到乡村振兴,再到年轻一代的红色传承,临沂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正演绎出新时代的崭新篇章。2020年,沂蒙革命老区生产总值超过65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00元。今年2月,国家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沂蒙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十四五”时期,山东优先将革命老区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让沂蒙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