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曾养育了诸多能人贤士,1918年,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冯自根出生在了一个普通农户家里,父母的悉心照料使得冯自根顺利长大。
几十年后时逢中国危难之际,蜀地险峻,本可以在群山环绕之间做一个潇洒儿郎的他,在看到路过的八路军战士时他挺身而出,主动请缨,自觉入伍。
英雄自古出少年,15岁热血男儿跟着红军一路跋山涉水,长征路漫漫,粉白的雪地里红军的身影屹立不倒,多少人战死沙场,多少人客死他乡,多少人埋骨雪地。
在急剧严寒的冰山雪地之中,活下来成为了红军的唯一的念头。在雪地中,黑夜宛如白昼,更不消说强光照射下的雪地会有多刺眼难挨。
时至今日,冯自根的眼睛依然不能够长时间接触光线,但红军长征路上的艰险和战士们顶风冒雪的英姿却历历在目。
随着老红军的相继离世,我们能够亲耳听到的红军先迹越来越少,在这为数不多的老红军中,冯自根用他缓慢沙哑的声音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中国红军的革命品格。
红军势力单薄,但浑没有架子,冯自根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他胆量过人,带着川蜀儿郎的特有气质,表现出色。他跟着部队不断往前,弹雨枪淋他也曾怕,但正因为有无数百姓在身后,有无数英烈魂消野地,他不能怕。
战役的淬炼让他锻炼出了过硬的身体素质,谋略过人使他得到了领导的赞赏。
爱国之心永动,顽强之躯前冲
万万红军跨雪山,过草地,终于,红军的旗帜在陕北的土地上重现光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一致对外,部队进行了整编的同时,冯自根也再一次将脚迈向了八路军,他因为有勇有谋,战绩领先,依然担任班长一职。
日寇难挡,百姓流离,冯自根坚守在一线战线从不退缩,伤痛不可畏,红军一线拦。正是有千千万万个像冯自根一样的爱国战士,我们的百姓才能在后方安然存活。
红军战士大多十几岁便走上了抗战之路,可以说,他们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青春于今日的少年是奋笔疾书,可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少年来说却是生死离别。
我们谨以最美好的感激献给他们,在国难当头,日寇压境的时候,是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我们遮风挡雨。
当年的容颜早已不复,而今我们再看这位老人,皱纹早已爬满了他们的脸颊,他屡受重伤,在一场战役中,因伤势严重被遣回陕北根据地,以便养伤,医疗条件落后是当时部队的硬伤,重伤无奈之下,冯自根自恼万般。
但他即使身手不能行,谋略上却从不输人。经过组织的探讨与协商,他们决定让冯自根担任朱德的警卫班长。这一任便是两年,由此可见,无论是在一线战场,又或者是警卫班长一务,他都能够胜任并且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
朱德对冯自根的陪伴感到欣慰,但他不愿看到这么优秀的人被浪费,他觉得冯自根是一个可塑之才,尤其在当时那个人才紧缺,部队内部知识分子少的年代,冯自根更应该被重点培养。
因此,他想办法将冯自根送去学习文化知识,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许多人都争取不到的机会。冯自根很感激朱德能够给予他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对军事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冯自扩展了思维逻辑,之后,他听从组织的安排,带领部队创下过很多令人称赞的成绩。
经过他的指挥,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但战场杀敌,炮火无眼。冯自根在高平县的战役当中不幸再次负伤,其左手负伤严重,导致他再不能像从前一般灵活自如。冯自根因此次的伤势严重影响作战,申请了退伍。
他选择了他早年落户的杏林村,在后方默默地支持八路军所有的战士们,祝他们早日取得胜利,凯旋回家。
冯自根的战绩国家从不曾忘记,正是因为他的谋略和责任意识,使得他所带领的部队一次次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永远铭记他们为党和国家所做的努力,现今老人享受着和平时代的晚年生活。
时过境迁,英雄长存,国家深切地希望这样的人能够长久与我们相伴。如今和平年代,百姓安居乐业,老人也受邀去参加了阅兵典礼,红旗飘扬在高空之上,那是他为之奋斗过的青春的定义,那是他荣辱与共的国家的象征。
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该铭记历史,那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过的,在国家危难之际,不畏敌人,挺身而出的战士。不是因为他们争强好胜,也不是因为其他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怀着一颗赤诚无比的爱国忠心。
老人不图任何的功名利禄,也不求任何人对他们所做的一切授予嘉奖。时代造就的真英雄,热烈的爱国之心背后是一颗渴望和平与安宁的灵魂。
战争一次次像我们展示了它的恶劣与残酷,我们主张和平发展,于己于他都是最好的选择。选择和平,是对万万个长存于地下的英烈最好的答复。
我们庆幸,能够看到102岁的老人精神抖擞,过着平淡安宁的幸福生活。青年的他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国家,这种精神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显得尤为可贵。
展望未来,中国的路还很长,我们青年一代也同样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经典永传唱,精神不毁,气节不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