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百姓永远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
《大明王朝1566》中赵贞吉有句话,“只能再苦一苦百姓”。从朝廷年初计划搞改稻为桑,到各方势力在浙江角逐,老百姓永远是被牺牲的那一方。
最开始的时候是马宁远带着戚家军去踏老百姓的青苗,既然老百姓不愿意改,杭州地方官府就只能强行逼着老百姓去改稻为桑。
由于胡宗宪的不配合,严世蕃便毁堤淹田,几十万人无家可归。这个时候官府不赈灾,反而想伙同当地的富商贱买老百姓的田地。
毁堤淹田搞黄了以后,赵贞吉负责善后。这个时候为了完成与西洋商人谈好的生意,他依然让各级的官员以半价去收老百姓的生丝,催还奉旨的赈粮。
虽然清流总是大义凛然,实际上和严党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反对严党改稻为桑也并不是为了老百姓,而是想把这件事情搞黄,这样严党就没了银子,自然就得下台。
当时老百姓遭灾以后,虽然裕王妃义正言辞,但是他们还是不肯救浙江的老百姓,因为他们就指望严党在浙江出事,他们有机会扳倒严党。从嘉靖的角度来看,徐阶等人甚至还不如严党,毕竟严党还愿意替皇帝背锅。
2.为什么朝廷总是缺钱?
沈一石临死的时候说过一番话:
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
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
《大明王朝1566》中其实把大明朝腐化表现得非常委婉。对于这一点,可以一一具体分析。
首先是嘉靖皇帝,虽然他总是说自己四季常服不过八套,但是他的挥霍才是最恐怖的。他说自己只不过想盖几座宫殿养老,实际上在大明朝修建一座宫殿的代价是巨大的。对于这一点,海瑞就计算过了:
“大殿一根栋梁,从云南从贵州深山运到北京,耗费官帑竟达五万两之巨,沿途死伤人命多达百余民工!”
裕王妃诞子以后,嘉靖高兴,一赏就是十万匹丝绸。浙江的改稻为桑,和西洋商人的生意也不过五十万匹。为了办成这个事情,严世蕃牺牲了几十万人的身家性命,不惜淹没九个县。
说到底在嘉靖皇帝眼中,天下苍生不过是句空话,自己活得舒服自在才是最重要的。只可惜他遇到了海瑞,他这一生的鬼把戏让海瑞掀了个底朝天。
嘉靖如此,手底下的官员其实也好不了多少。严嵩是首辅,手底下的人巡盐送他一条船的银子到严嵩老家,并且花二十万买戏班子给严嵩唱戏。徐阶是内阁次辅,他的家人控制了松江的棉布,这和严嵩在浙江搞丝绸有什么区别?
大明朝浙江的官员从上到下,基本上都是吃卡拿要,没人愿意真正干事。高翰文作为朝廷派到浙江的杭州知府,居然在上任的第一天就被下属索贿。海瑞所在的淳安县,从县丞到狱卒衙役,基本上都是靠欺负老百姓过日子。
沈一石虽然穿布衣,喝白水,但是人家愿意花二十万买艺伎芸娘,他的家修得跟紫禁城似的。要知道他不过是织造局的书办出身,靠着替皇家办差这层关系,很快就飞黄腾达了。
3.封建王朝有时候就是死局,大家都陷入其中了。
《大明王朝1566》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所有的角色都智商在线,大家其实并没有多坏,但是为什么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如此艰难呢?说到底就是封建王朝到了一定时期,真的就需要搞改革了。
一个王朝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打算花到哪里去?
王朝存在的时间越久,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而来钱的地方却越来越少。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初期的官员不过8000人,目的就是轻徭薄赋,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可是谁能想到,若干年以后,大明朝的太监都有十万人,更不用说各级官员,以及寄生在各级官员身上的人。
4.历史有时候和现实如此相似。
比如大明王朝中的丝绸商沈一石,大明朝老百姓的田地和现在的房子户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