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经二世而亡。如此雄武壮丽的王朝猝然倒地,很多人说因为赵高和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并且矫诏赐死了长子扶苏的缘故。因为本性纯良的扶苏如果继位,说不能会改弦易张,修改秦朝的政治制度,把秦朝变得更人性化一些,使秦朝的国祚可以延续长久一点。不过,大家做上述设想的时候,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秦始皇真的想传位给扶苏吗?
秦始皇的临终诏书到底是什么意思?
大家之所以认为秦始皇会传位给扶苏,无非是因为秦始皇的临终诏书。依照司马迁《史记》记载,始皇帝临终前留下一封加盖玉玺的诏书,诏书上说:召长子扶苏回咸阳参加葬礼。由此,大家就认为,这封诏书是秦始皇在暗示由扶苏继位。然而,秦始皇想立个继承人,还需要暗示这么复杂吗?
秦始皇是一统六国的雄君圣主,他13岁继位秦王,21岁亲政,击破王弟成蟜和长信侯嫪毐的叛乱,驱逐权倾朝野的吕不韦。焚过书,坑过儒,长城顶上斗地主。如此英雄人物,他如果想立扶苏为二世皇帝,用得着“暗示”?而除了诏书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程序问题。经历过数次残酷政治斗争的秦始皇,怎会不知继承人传承的厉害?如果真的是要立扶苏为太子,怎么就只写了个让扶苏回京奔丧的诏书。以秦始皇笃信法家的作风,至少要召集随驾的大臣宗亲贵族,发明诏以正扶苏的太子之位,然而这些手续都没有。
或许有人说,秦始皇病情紧急,来不及召集大臣,只能匆匆留下诏书。然而就算是病情紧急,能留下“与丧会咸阳而葬”,却不能在写“立扶苏为太子”?岂不是很滑稽!因此,秦始皇并没有想要传位给扶苏。那他为什么还要单独给扶苏下一道“与丧会咸阳而葬”的诏书呢,这岂不是在做无用功?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自然不会做无用功,而他的这道临终诏书,确实也是意味深长。
秦始皇的临终诏书到底有几个意思?
我们想要弄明白秦始皇临终诏书到底有几个意思,就必须先搞清楚为什么秦始皇不想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以法家(商鞅)变法而发迹,继而又因为李斯、尉缭等法家传承者的加入而愈发强大。因此,统一六国之后的秦始皇笃信法家,对于其他学说是不屑一顾的,甚至还做出过焚书坑儒的事情。与秦始皇不同的是,他的长子扶苏本性宽仁,很欣赏儒家的政治思想。于是,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他就站出来替儒家说话,但也因此被始皇帝责罚前往边疆戍关。
所以,秦始皇不想立扶苏为太子,根本的原因是政见不同。秦朝是靠法家得了天下,秦始皇自然而然认为法家能得天下,自然也能治理天下。为此,秦始皇在官员任命上,就倾向于任命法家一系的官员。同时,为了贯彻法家思想,秦始皇还要求秦朝的各级官员必须学习律法,仕子则必须向官员学习法律。由此,由秦始皇亲自指导,李斯等人密切配合执行,秦朝构建了从官员到预备官员,再到社会各阶层的严密法学体系。
现在,我们再来看始皇帝的临终遗诏,就有点细思极恐了。在始皇帝周围一圈官员都是法家派系的情况下,要找一个儒家学派的嫡长子回来参加葬礼,是什么意思?其目的,就在于提醒身边的法家派系:我要升天了,你们的皇长子就要回来了,他是儒家学派的,我没有立他当太子。该怎么办,你们自己想去吧!
始皇帝这招玩的漂亮啊!知道自己油尽灯枯,而“废长立幼”显然不是仓促间可以完成的,主要的大臣是不是要谈一下,宗亲贵族是不是要谈一下,好让大家都统一一下思想。然而这个过程太漫长,可能大臣们还没有到,始皇帝就咽气了。于是,他玩了这么一个把戏,发出了一封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诏书。既尊重了嫡长子制度,还没有承担杀子的坏名声,最妙的是还没有真的立扶苏为太子。
小编想到这里的时候,也希望是小编自己的意淫,小编也希望临终前的始皇帝更愿意立一个宽仁的皇子,以此来弥补自己苛政的过失。然而小编又想,如果秦始皇真是这样想的话,他只要在遗诏里说一句“立扶苏为太子”,李斯还敢和赵高合谋么?正是因为遗诏本身似是而非、含含糊糊,李斯才能被赵高成功的拉下水,而被他们册立的秦二世胡亥,难道不是完全继承了始皇帝的法家国策么?从结果来看,继位的皇帝完全忠实于自己定下的国策,难道不是始皇帝想要的么?
我们或许真的错怪了李斯,或许当赵高找到李斯的时候,李斯就已经明白了始皇帝的真正遗诏。只是他也没有想到,秦二世这么快就能毁掉这诺大帝国。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