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蒙的沟沟坎坎,喊一声红嫂。。。折叠一下衣襟,甘泉般的乳汁,瞬间温润了子弟兵,抗战的天空。”赞歌描绘了一幅博爱温润的女性之美。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敌人扫荡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奋斗在前线战场的人民子弟兵冒着枪林弹雨,炮火连天为中国夺取战争胜利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在中国大地上,无数英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我们可曾记得那群人,在那个年代,瓜娃子已然成为全中国的“娃”!红嫂也是全中国的“大嫂”!

那些充作军粮的最后一口粮、做成军装的最后一块布、送去战场的最后一个儿子,无一不是将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了国家。这样一群人就是:沂蒙红嫂。

蒙山沂水,举世闻名的红色革命老区,多少革命队伍在这片地方生根发芽,安全躲过敌人的追击与扫荡。

这里民风淳朴,军民一心。也是在这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沂蒙革命区作为中国革命老区,沉淀出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中国革命战士皆从人民中来,所以无论是革命军人还是乡野群众都曾为中国抗战做出过不可忽略的贡献。

沂蒙红嫂明德英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无私奉献,舍身忘死,救死扶伤,开创了军民上下一心的红色佳话。

明德英降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里,两岁时大病致哑便再也没能开口说话。口不能言,但这个生在革命根据地的女人心却是炽热的,她见了太多的生死别离。明德英对这些抗争敌人的人民子弟兵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日军曾针对我军推行了紧迫的,对我军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肆“铁壁合围”与扫荡。日军目标明确,为求各个击破,选择以优势兵力集中搜寻并消灭,他们将沂蒙山区分割数块,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大规模扫荡,严防死守,围追堵截。此次作战目的意图剿灭沂蒙地区的共军指挥部,歼灭有力部队。

眼看这名士兵就要落入敌人之手的时候,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发现了他,而这名被救的士兵就是后来战功累累的庄新民!

夫妇俩住在墓地边的茅草窝棚里,李开田将庄新民带回了家里,而正是因为窝棚狭小不起眼才躲过了日军的搜索。明德英不会讲话,日军询问她是否看到一个年轻士兵时她伸手指了个方向,看着远去的日军,夫妇俩都松了一口气。

不得不说庄新民很幸运,明德英恰好处于哺乳期,看着小士兵奄奄一息,身负重伤的模样倍感焦心,而家中又没有能够吃的东西,她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奶水喂给了他,伤痕累累的庄新民在意识模糊的边缘饮得一口甘泉,从此记下了这位用母乳救治自己的哑娘。

这便是爱党拥军的典型形象,红嫂的第一原型。

不仅如此,明德英还将自家养的唯一两只鸡杀了,以便给昏迷不醒的庄新民补充更多的营养。她亲自为庄新民将化脓的伤口进行清洗,在其昏迷期间进行无微不至的照料。

在敌人几次搜索中转移伤病的庄新民,冒着生命的危险躲开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搜查。庄新民受到夫妇俩的照顾,成功从死亡边缘捡了一条命回来。自此以后,张新民在抗战冲锋线上永远都首当其冲。

明德英和李开田对庄新民惊险的救治过程被许多编剧写成了故事,“红嫂”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其精神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传唱。

沂河的水洗涤出了一代又一代坚韧忠贞的伟大灵魂,在残酷的战争和炮火的淬炼下,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名字涌现出来。他们是组成中国革命军的筋骨,他们拥有中国革命军的血性,他们更是东边不断升起的第一缕阳光。

多年以后,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庄新民背负着自己一身的战功,青云直上,成为了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他始终没能忘怀多年前那对质朴的农民夫妇,安顿好身后事,庄新民踏上了“寻亲”之路。

明德英于他有再生之恩,舍乳救人之举令人涕泪俱下。庄新民将李开田接到上海,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他。在明德英病逝后,庄新民在家中专门为其设灵堂祭奠,恩情没齿难忘,故人远去,留他黯然神伤。

他不仅亲力亲为,还嘱咐自己的儿子每年都要去沂南县为明德英扫墓烧纸,毕竟,没有当初明德英倾心相救,就不会有他今日辉煌。

战争时代,“红嫂”无疑是子弟兵最信赖的人,她们中的不少人都为抗战事业出过一份力,还有一些甚至将自己的儿子也送去从军,为革命部队添砖加瓦。

时至今日,那些红嫂们一个个离去,这些关于女性与战争的血泪史,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铁骨柔情,爱党拥军的中国精神。我们仍然相信,在现代社会当中也不缺这样在他人危难时慷慨赴义,继续发扬“红嫂”精神的人。

“红嫂”精神是经历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对女性为中国抗战事业做出贡献的总结。她们所展现的聪明与智慧以及坚韧不拔的勇气令人敬佩。她们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挑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她们是国家,军队的可靠力量。

我们相信,中国精神不仅是摆在屏幕前面供人观看的影像资料,它更是深深刻在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内里,划进我们的灵魂,融进我们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