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通讯员 夏斌 蒋珂佳
5月27日,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评审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由该校大学生选送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隐写术的软件设计、医用防护服面料液体阻隔性能研究、基于太阳能跟踪发电技术的家庭储能产品设计研究、纪录片《核电人》故事插图插片等43个创新项目和3个创业项目,通过线上外聘专家评审后,将分别获得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
在评委们眼里,这些作品紧贴专业,既有创新性,也有实用推广价值,充分体现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水平。
从学生“小众创新”到“大众创新”转变
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洪霄看来, 国家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学生成才需要创新教育。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既是激发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做法,更是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的有力举措,能够解决传统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问题。同样,从学生创新团队的“金点子”“小发明”“小制作 ”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看到创新的重要性,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缺乏实践教育,很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仅仅流于形式,再有就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只是停留在订单培养,人才质量达不到要求。
如何通过创新教育,实现出体系、出人才、出成果?
“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创新教育上,注重创新教育的体系建设,着力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良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持续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把教学和人才培养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而不是大学生毕业前的‘临门一脚’教育,实现从过去学生‘小众创新’到‘大众创新’转变。”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董裕乾说。
创新教育体系支撑学生全面成长
“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洪霄说,目前,学校在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上,构建起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动力;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提供专门的系列专业课程,加大对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指导和培训;第三层次,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实际运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以项目、大赛活动为引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过程的指导。
“我校自主设计开发系列创新实践类课程,让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锻炼,丰富实践经验,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实现知行合一,搭建各类创新竞赛平台,“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还借助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文明说。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在推进“创新教育工程”上,更是注重建立健全创新教育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设立大学生创新专项基金,给学生配备创新导师等,鼓励大学生结合专业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创新大赛,用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服务地方经济。
在日前全国大学生时装设计大奖赛上,该校服装学院学生张越皓在导师指导下设计的以《狂想曲》为主题的男装系列,运用了服装结构的解构与重组,将新型面料与服装造型完美融合 ,采用H型大廓形,在黑色的基调上加以黄、绿、紫等高纯度颜色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表达了对于未来世界人类穿衣的无限畅想,赢得服装界高度评价。
在今年举行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决赛中,该校创意学院张超、刘思、仝玉老师指导的《核武人》学生创新团队,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从全国上千所大学推报的11184项作品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成为江苏高职院校唯一晋级国赛的高职院校作品。洪霄告诉记者,3年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用于大学生“创新工程 ”300多万,大学生创新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8项。目前,全校有跨专业组建的大学生创新团队500多个。(受访者供图)
编辑:刘义阳
审核:朱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