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主妇》杂志曾经引用奥地利的一项调查报告:94%的离异人士认为,缺乏交流而导致的误解是导致他们婚姻破裂的最主要原因。

由此看来在亲密关系中,沟通是最重要的生活技能。读到这儿,你可能会不禁发问,沟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不就是张嘴说话吗?你还别说,沟通的确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时候,并不是你说了,对方就会做出该有的反应。

01无效沟通是误解的开始

在《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最初人类的祖先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相当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建造了繁华的巴比伦城。

后来他们想要建造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人类的赫赫威名,并以此作为集合全天下兄弟的标记。由于大家语言相通,沟通便捷,因此通天塔修建得非常顺利,很快就要直上云霄。

上帝得知此事,是又惊又怒。他害怕凡人这样统一强大,定会给自己带来威胁。于是,他让人世间的语言混乱,使人们互不相通。就这样人们各自讲着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不能统一,最终导致互相猜忌,争吵斗殴。这就是人类误解的开始。所以,通天塔也因沟通不畅而半途作废。

从故事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有效沟通会让人们齐心协力,达到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无效沟通是我们误会彼此的根源。

由此我想到《古今贤文》里的一句话: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

02沟而不通的症结

在前文的小故事里,大家都在交流,为什么最终没能建成高塔?是因为沟而未通。也就是没有听懂对方说的什么内容。所以说,有效沟通,不光需要人们说话,还需要人们学会如何“听”话。

例如,课堂上,几十个孩子是同一个老师授课,大家的收获却不一样。

这是因为大家对于老师的带动,给予的反馈不一样。

有的人会充耳不闻。比方说,老师留的作业就当没听到不去写。

有的人是装模作样。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声,他的脑海里却在想着午饭吃什么。

有的人是选择性接收。人的大脑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出选择倾听。比方这位同学屏蔽老师的话,听到了操场上热闹的体育课。

有的人在聚精会神。随着老师的节奏,领悟新知识。当然了,这样的同学听课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学习质量也一定是最高的。

而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最高层次的状态是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前提的倾听。希望听者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而被理解这种心理是每个人在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因为当我们放下自己的偏见,不拿好为人师的姿态说教他人,不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标准批判别人。他们才会放下心里的包袱,愿意诉说并且开诚布公。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迫不及待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的经验看作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不愿交心的原因之一。

03知彼解己原则

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出知彼解己原则。他认为这是人们进行有效人际沟通的关键。

在这里先来解读一下知彼解己。内容是,首先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这和我们通常与人沟通的目的背道而驰。我们都是习惯于向别人诉说,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并且理解自己。但是沟通是双向的,“投之以桃”,才能“报之以李”。

如果倾诉的双方都是这种心理,恐怕交流难以继续下去。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味地向他人倒苦水,别人刚开始还能给予同情,到最后人们却是避之不及。

值得一提的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还喜欢让对方来猜自己的心事。自然而然以为既然能结为夫妻,一定存在着某种默契。于是对方若是没有达成自己所愿,便会愤怒和猜忌。

很显然,这些都不能促成健康的亲密关系。人们常说,相爱容易相守难。大概都是不能清晰地认清自己和了解对方。

古人作战,讲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此,我们要想和他人有效沟通,还是要以理解对方,并愿意倾听对方为前提,再来坦诚相见。

小结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摆脱不了社会的主宰。可并不是在那个时代经历过来的人们都是这样对待命运。最关键的还是人们以何种姿态生存下去。

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在亲密关系中,保持甜蜜的秘密,一定是以沟通为桥梁,连接彼此的心灵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