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到独立学院,在中国的高等教育当中,独立学院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以前很多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总喜欢有意省略校名,对外只说母体学校的名字,让人误解,这是一种弊端,但也是一种优势,不过现在这种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最近几年,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些坐立不安,因为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现在国内所有的独立学院都要进行转设,但现实却遇到了很多问题。

有的人还没有毕业,所在的独立学院就已经停止招生,转设前途未卜;有的人最初是为了母体学校的头衔光环才报考独立学院,但在入学不久,学校就开始酝酿着改校名,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坏事。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因为独立学院的所有生源都是靠母体学校的光环吸引过来了,如果一旦失去母体学校的冠名,肯定招生人数会下降,甚至出现招生困难的尴尬情况。毕竟谁也不愿意读一所学费又贵,又没有名气的大学。

许多学生之所以报考独立学院,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名校梦,即便考不上名牌大学,但能考上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这样也能更接近自己心仪的名校,虽然独立学院和母校学校不能做到在同一个校区上课,但至少教学资源,比如电子图书馆、师资力量方面基本上可以做到共享资源。

这对于那些在高考中失利,又不想复读的学生来说,就读独立学院是最好的选择,虽然不是真正考上名校,但好歹校名上还有名牌大学的影子,也稍稍满足了某些人的虚荣心。

但这也造就了很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外总是宣称自己是某某大学的,但别人一再细问,才说出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的。

在最近两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在两三年内,全国所有的独立学院必须完成转设工作。

尽管教育部已经下发独立学院的转设通知,但据统计,目前国内还有几十所独立学院还没转设完成。

因为独立学院的转设,对于那些正在独立学院就读的学生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他们失去了不仅仅是一张文凭和学历,还有大好的青春。

01独立学院转设过程,面临多条出路,却始终无法抉择

关于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将要停办的消息在微博、朋友圈里闹得沸沸扬扬。在知乎上,很多自称是该校学生的网友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网友说,当初他报考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完全就是冲着杭州师大去的,即便不能考上杭州师大,能够就读杭州师大的独立学院觉得也挺好,毕竟也可以做到教学资源共享,这就足够了。

他们对外总是宣称自己是杭州师大的,只要别人不看他们的学生证,或者他们故意拿出自己的学生证,将后面钱江学院四个字遮住,如果别人不留心还真的以为他们是杭州师大的。

有关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转设的事情,虽然目前还没确定落实,但有一点肯定,那就是必然会进行转设,很多该校的学生都感到非常害怕,因为他们不希望独立学院转为民办高校,或者停办,最好是保持不要改名的状态。

即便如此,别人同样也会知道他们并不是杭州师大的学生,而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这样保持着虚荣心,还不如直接让学校转为民办高校,这样脱离了母体学校反而还能省下一笔冠名费。

虽然现在官方还没做出确切的回答,但是这所学校给人一种担忧的感觉,仿佛随时都有可能会停办,不再招生。

目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大概有专任教师500余人,同时,与杭州师范大学共享师资近200人。

可以看得出,有一半师资是来自母体学校,在独立学院面临转设之际,很多学生拿着毕业证去各大公司参加面试时,却听到自己的母校停办了,这很有可能是一件挺悲哀的事。毕竟谁也不愿意工作后,还要大费周章和用人单位解释自己的母校为什么会停办,就这个问题,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通过官方微博做出了回应:“目前,钱江学院是通过转公、转民,还是终止办学的路径完成转设,还没有最后确定。”

只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钱江学院必然会进行转设,因为它是独立学院,不可能一直和母体学校连在一起,终有一天会脱离,要么独立发展,要么干脆停办。

但是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并不是个例,同样身处转设的迷茫期的,还有全国百余所独立学院,相比起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南京大学金陵学院的校友更为幸运。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因为在全国的独立学院排行榜当中,这所学校一直都是排在前二十名,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所1998年由南京大学创办的独立学院,经历22年的发展迎来“脱胎换骨”时刻。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转设完成后,并没有变成民办高校,而是与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全面融合发展。

官网的情况说明,确认了具体安排:2020年9月,金陵学院停止普通本科招生;2022年7月,迁址苏州办学;2023年7月,2019级学生毕业后终止办学、完成转设。过渡期内,在校生毕业证、学位证的盖章与入学时的盖章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官网指出“金陵学院校友即为南京大学校友,金陵学院校友工作将纳入南京大学校友工作统筹规划”。

这意味着,原本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完成转设后,这所学校的学生们还可以以南京大学校友的身份过关斩将,虽然高考分数只够考进独立学院就读,但是在毕业时却变成了985高校的校友,等于白白捡了一个南京大学的全日制本科毕业证。想必没有哪所独立学院能够如此幸运了。

当然,这种运气并不是每一所独立学院都会有的,绝大部分独立学院转设后都变成了民办高校,彻底失去了母体高校的头衔光环。

比如,来自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原本这所独立学院依靠中山大学的名校光环一直发展得很好,但是转设后改名为广东南方学院,虽说名字听起来也很高大上,但是却与中山大学彻底说再见了。

本来很多报考南方学院的学生都是看重了中山大学这块金子招牌,如今学校转设改名后,没了中山大学四个字,可能会影响到他们毕业后找工作。

因为挂名中山大学,哪怕别人明明知道是独立学院,但有中山大学四个字在毕业生上面,看起来还有点模样,也会高大上一些,没了这四个字,一眼给人的感觉就像民办大学,毕业证也大大贬值。

不仅如此,还有的独立学院因为改名而发生各种争论,比如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拟转设为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学生对于此次更名提出了异议。

因为校名当中多了“职业”两个字,一般情况下,“职业”是用来作为专科一类的高职院校的名称,科院学生宁可不要“大学”二字,也不愿有“职业”二字。他们冲到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对改名一事的不满。

截止目前为止,仍然有许多独立学院还没完成转设,大部分是因为改名后的名字没想到,还有办学性质没确定。但无论做出哪一种选择,独立学院的转设都是一种必然,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02独立学院想彻底脱离母体学校,需要给很多钱

在2006年以前,还从来没有独立学院转设这个概念,也是在这一年之后,独立学院的转设才逐渐登上教育的台面,受到广泛关注。

当时教育部提出,“十一五”期间,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2008年,教育部再次发力,“26号令”给予转设五年过渡期限。按照要求,全国独立学院都要依法通过考察验收,实现真正的“独立”。

其实,只要独立学院一天没有彻底摆脱母体学校,就一天没有实现真正的独立。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校名,所以独立学院要完成转设,第一步就是改名。只要将名字改了,就是彻彻底底地独立了。

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70多所独立学院,有的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本科高校,甚至还有两所独立学院合并转设为同一所学校。

但仍然有部分独立学院还未完成转设,因为没有和母体学校谈妥,随着独立学院不断发展壮大,资产总值早已远远超过刚成立时的数额,这部分增值资产应当属于母体学校还是社会投资方,往往导致两者之间的分歧。

因为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的学费都是公办大学的两倍,甚至三倍,而独立学院赚取的学费有一部分必须拿出来支付给母体学校。

因为自古以来,独立学院一直都是母体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三本养一本”之说。转设代表着日后将失去这部分经费补贴,导致许多母体高校态度迟疑。

当独立学院要与母体学校切割,往往需要支付一笔“分手费”,以补偿办学期间母体学校在校名品牌、师资等各方面的支持。

有些母体学校因为名气大,这笔费用对母体学校来说可有可无,所以会少收一些,但也有的母体学校名气没那么大,需要独立学院支撑,所以一旦独立学院转设,母体学校就会乘机要一大笔费用作为补偿。

比如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本养一本”的范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是由云南大学、滇池公司合作举办的独立学院,滇池公司为民生教育集团间接持有的附属公司。

根据民生教育集团相关公告,云南大学、滇池公司、滇池学院三方已签署转设协议,一致同意滇池学院申请转设,转设获得教育部批准后,原合作办学协议终止。

其中,滇池公司拥有滇池学院以及转设后学院的全部资产及其产权,但滇池学院(转设后学院)需向云南大学支付补偿款,总计人民币2.8亿元。

没错,正是2.8亿元,这个数目,别说是独立学院,就算重点公办大学也难以一下拿得出,想要独立学院一下要拿出这么多钱给母体学校,确实有点困难,但滇池学院并不是个例,而是所有独立学院中的一个典型的缩影。

虽说独立学院上面的母体学校有着监督、指导,甚至管理独立学院的权利,但是这些都要付钱的,也就是说独立学院是花钱请母体学校在帮自己督学。

实际上,独立学院并不独立,因为有母体学校的保护,如果想要真正获得“独立”,光有钱还不行,还要看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包括土地、校舍建筑、教学设备、藏书和师资力量这5项硬性指标。

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母体学校收回对独立学院办学土地、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独立学院的转设之路举步维艰。

从某种程度上看,独立学院虽然不属于母体学校,但却被母体学校掌控着大部分的教学资源,独立学院还得对母体学校毕恭毕敬,因为母体学校的光环才能让独立学院很好地生存下去,一旦独立学院转设后,就会失去母体学校这块金子招牌,将会面临招生困难,收入也会出现锐减。

03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独立学院正遭受“三面夹击”

现在独立学院的生存境地已经越来越困难了,上世纪90年代,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国家鼓励高校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形成二级的独立学院,往往以“某某大学某某学院”的组合形式命名。

虽然这种办学模式很贵,但还是有很多人报读,因为独立学院是很多人选择读本科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多花点钱报独立学院,也不想为了省学费选择公办大专。

独立学院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从2004年第一届独立学院毕业生走出校门算起,截至目前,从独立学院毕业的学生已经超过500万人。

最草创办的独立学院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于1999年7月,当是办独立学院有部分是因为重点大学经费紧张,想扩大教育规模,办独立学院也是为了能够每年多收取一点学费。

但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现在的国情已经变了,独立学院不再有名校的光环,因为在办学实力和质量上,在办学机制上,独立学院比不过普通公办高校,甚至不及普通的民办高校。

独立学院在还没转设之前,既不是公办,也不是民办,更像一个很奇葩的存在教育的形式,而且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几乎都是模仿母体高校的专业,甚至还有校园环境,包括教学楼,路标等建筑物。

让别人一走进校园,就有一种错觉,这不是独立学院,而是母体学校,因为很多建筑的外观和母体学校基本一致。独立学院这样做,也是为了给学生营造母体学校的校园氛围,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考上了母体学校,尽管这只是一种心灵安慰。

公办、民办两边不沾的尴尬处境使其裹足不前,公办高校、普通民办高校、职业院校对其形成“三面夹击”态势,这就是独立学院的现状。

其实,最主要的是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母体学校出现了重复,例如,重庆市现有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达60%,中部某省独立学院设立的本科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高达90%。

不要觉得专业重复是小事,这等于独立学院的学生只考很低的分数,就可以享受到母体学校的王牌专业,这对于在母体学校读书的学生来说很不公平。

在社会上,很多人觉得现在中国的所有独立学院只是母体学校的一个挣钱的附属品,挂着母体学校的闪亮头衔,除了帮母体学校收钱以外,什么也没有做到。

因为定位不清晰,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特色不突出让独立学院难以继续发展。独立学院的存在,也让很多人学会了投机取巧,用很差的分数,从独立学院拿走一个重点大学的学历,这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是福利,但对重点大学的学生来说,这是耻辱。

这样的独立学院早就该转设了,如果无法转设,停止办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不然这样下去的话会引起众怒。

独立学院的存在,是给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考上重点大学的人弥补遗憾的,但如果想着利用独立学院和母体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学历上搞一些投机取巧的事,那独立学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在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后,不管是从二本变成民办大学,还是从三本变成公办重点大学,这些都无法改变你曾经就读过独立学院的事实。就算你从独立学院拿走985,211重点大学的文凭,你也未必真的达到重点大学的学识能力。

其实,学历只是一张纸,刚毕业找工作时有需要,但工作了好几年后,学历就没必要一次次拿出来说事了,到那时候,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您喜欢本期内容,请记得收藏、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