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践行绿色理念

“小日本,心不平,一心要把中国征……”傍晚时分,97岁的刘素霞老奶奶坐在斜对着冀东军分区指挥部旧址的街巷口,一边念唱起自己熟悉的抗日歌曲《打倒小日本》,一边回忆当年的见闻经历,“那时一到这个时候,一个当妇女主任的嫂子早就招呼着出门(做军鞋)了,还有童子军......”

坐在冀东抗日司令部旧址对面,97岁的刘素霞老人深情回忆村里姐妹们一起说唱抗战歌词的历历往事。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的王厂沟村位于长城喜峰口外、巍巍燕山北麓,远离县城、隐没在9条沟谷中、被崇山峻岭环绕。

初夏时节,核桃树撑起浓荫、山楂花香弥散,王厂沟300多户村民屋舍,这沟里一片、那沟里一片,全都掩映在满山绿色之中,一如北方山村特有的静谧祥和。然而,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东抗日司令部所在地,王厂沟在抗战最残酷岁月经历的无数血雨腥风、凝注的似海军民深情、表现的崇高舍生忘死,早已让这个普通山村在史册中镌刻、为世人敬仰。

王厂沟村庄全貌

“坡上纪念碑后安葬着王子明等3名烈士,坡下沟对面我家老坟里埋着那天为掩护八路军跳窗撤离,死在日军刺刀下的我老爷刘殿贺。”5月11日,76岁的刘广文老人站在“冀东抗战纪念馆”门前,说起1942年100多日伪军偷袭住在村民家里八路军机关人员的那场遭遇战,表情言语格外低沉肃穆。

1941年至1943年,为彻底断绝共产党八路军和驻地老百姓的血肉联系,日本侵略者在长城一线华北25县“集家并村”大量制造无人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并对冀东八路军活动区域进行大规模扫荡,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在这一形势下,冀东军分区指挥机关决定转移进驻地处冀热辽咽喉位置、偏僻隐蔽、群众基础好的王厂沟,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让宁肯猫山钻洞忍饥挨饿也不去日寇“人圈”“部落”受辱的王厂沟百姓,盼来了救星、见到了希望。乡亲们说:“共产党八路军给咱们撑腰打小日本鬼子来了,这下我们可有救了。”不少人加入了党组织、参加了妇救会,全村男女老少争相为八路军筹送军粮、缝制军装、抬运伤员、瞭望放哨、传递情报。

看到根据地不断壮大,敌人对拥护共产党、跟随八路军的王厂沟老百姓恨之入骨,多次集结重兵进山扫荡,妄图将王厂沟彻底铲平消灭。据记载,这一时期,560多人口的王厂沟村共有287人被日伪杀害,其中包括50名共产党员和抗日积极分子,还有因坚持猫山躲避日寇冻饿而死的50多人。除此之外,全村还有800间房屋被烧毁、2.5万斤粮食、400头牲畜被抢走。

根据地抗战指挥部官兵曾经用过的石碾子

王厂沟老百姓的无条件支持和付出的巨大牺牲,根据地的官兵始终没齿难忘。时任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1988年以80岁高龄重返王家沟时,挥笔写下“革命堡垒,英雄人民”;2007年,王厂沟伏击战中指挥全歼日军春田中队150人的时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将军,到王厂沟看望乡亲们时,92岁的老将军在抗战纪念碑前流着眼泪说:“王厂沟人民太好了,我睡觉都会想起王厂沟。”

司令部指挥所、战地医院、兵工厂、冀东报社,连同全歼日军150人的厮杀战场,如今在王厂沟21平方公里范围内,依然清晰可循的旧址、遗迹,就有20多处。本族爷、叔辈有5人在抗日斗争中牺牲的刘广文说:“王厂沟的每一处地方都是军民英勇抗击侵略者的阵地,哪怕是一个山洞、一条山沟,甚至是一块大石砬。”正因如此,他和老伴至今还住在沟口的独门老房里,只为能和牺牲的烈士和亲人长久相伴。

纪念碑后安葬部分八路军烈士的墓地

在王厂沟,战火中结下的军民情、党群心不是多少句赞美的话、多少篇讴歌的诗所能形容的,而是在艰难岁月中、共同信仰里、生死相依间,用血肉浇筑的。

当一支进村就帮着老百姓担水劈柴、修房扫院,拿出干粮救济挨饿村民,自己伤员少用药也要给小孩老人先治病的军队,当一位年轻母亲看到山下房屋被日寇烧毁失声痛哭,保护群众猫山转移的八路军干部安慰她说:“嫂子别哭了,咱不怕,敌人烧了草(顶)的,我们以后盖瓦(顶)的。将来赶走小日本,我们一定能过上犁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好日子!”这样的场景,在饱经日寇蹂躏的王厂沟人眼里,是何等的感动!当部队官兵们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王厂沟的老百姓,拿出被日伪军砸坏的铁锅,放入仅有的小米给大家熬粥吃,村里大嫂躲在山洞里点着松明子七天七夜不合眼为部队缝制军大衣,30多个父母为了不让婴儿哭声暴露军民藏身地引来敌人,不惜用奶头、棉被堵死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的壮举,是何等的悲壮!

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王厂沟早已沧桑巨变:水电路基础设施样样不缺,不仅修通了主村通往乡镇的23华里通村公路,2012年还铺就了通往16个村民组的通组水泥路,冬天农户取暖实现了煤改电、煤改气,杂粮、板栗、山楂、核桃成为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年轻人大多外出或本地打工,年老的在家务农,特困户还能受聘公益岗位,年收入8000元。村干部刘振文告诉记者,王厂沟还是省级文明村、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村“两委”正在谋划挖掘村里深厚的红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继续美化村容村貌,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新业态,用今天的幸福生活告慰在战火中不幸离去的乡亲们。

冀东抗日根据地流传的抗战歌谣抗战歌谣

万众一心把日抗

有钱的出钱

有枪的出枪

出人出力上战场

万众一心团结紧

日本鬼子难逞强

鬼子来了埋地雷

八路军来了烧开水

鬼子来了埋地雷

地雷还比西瓜大

不见鬼子不说话

破坏交通

一更里月儿上了梢

背起了炸药

扛起了铁锹

离开了村庄

破坏了鬼子汽车道

做军鞋

夜更深

掌上灯

猫山洞中喜盈盈

千针万线做军鞋

送给亲人八路军

到王厂沟村,会让人明白更多

孙维福

从沿着窄窄的通村公路忽而山根、忽而山腰,一会儿又翻上山梁,左盘右桓好大一阵子才到达王厂沟,再到结束采访返回县城,不知不觉间我在王厂沟已驻留3个多小时。眼看着天际开始擦黑,在翻越一道山梁垭口时,我对司机说在这里停一下,“我想从高处看看王厂沟全貌”。站在路侧悬崖边,向对面望去,走访经过的王厂沟大小自然村,此时却全都隐没在层层山绿之中,找不到任何人居痕迹,哪怕几间透过绿茵的屋顶。唯一可见的是不远处山梁上,一棵高大粗壮的老松虬枝劲生、傲然挺立,和远处略显模糊的跌宕峰峦形成幽深难测的地理空间。俯瞰凝视中,在王厂沟看到的军民艰苦抗战遗迹、听到的往事回忆、在现场生发的内心感慨,点点滴滴瞬间变得愈加清晰起来。

王厂沟抗战纪念馆二号馆

到王厂沟,会更加明白什么叫国仇家恨。侵略者的屠刀铁蹄之下,短短两三年,王厂沟就房屋尽毁、粮畜被抢,560口人的深山村庄,竟有287人被害,其中一个自然村11户就有45人被杀绝;关界庄自然村一家6口,只有一个被日军捅了三刀的7岁男孩活了下来,得以幸存至今。说不完的惨不忍睹的原因,一是当地百姓坚决不服从日军强迫他们放弃家园,住进“人圈”“部落”,在集中营里受辱当亡国奴;二是这里的群众痛恨侵略者,亲近支持共产党八路军,敌人扫荡找不到抗日队伍,就丧心病狂地报复老百姓。

到王厂沟,会更加明白什么叫鱼水情深。山洞里仅藏的一点粮食,宁肯自己挨饿,也要送给亲人子弟兵;为了赶制军服,年轻的媳妇们点着松明熬夜飞针走线,全然不在乎满脸被熏得乌黑;为了保守秘密、站岗放哨、传送情报,村里先后有39名党员、民兵、抗日积极分子等被敌人杀害,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只有17岁。王厂沟人民为什么对八路军这么亲?是因为八路军是一支真正为人民的队伍,从司令到士兵,待老百姓个个都像自己的亲人。每当敌人进山扫荡,总是先把老百姓转移,自己才隐蔽撤退;宁肯自己用树叶兜着喝粥,也不向老百姓拿要一个碗片;宁肯自己的伤员暂缓用药,也要先抢救重病的老人小孩。人说过命的交情才是真情,在王厂沟,军民、党群之间就是这种过命般的血肉真情。

到王厂沟,会更加理解什么叫初心。如果说军民是鱼水关系,那么党和农村大众就是土壤和秧苗的关系。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之所以能在王厂沟开辟根据地,除了这里地理位置偏僻易于隐蔽,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群众基础好。在正式建立根据地之前,党的地下工作者就秘密进驻王厂沟,宣传抗日主张、发展抗日积极分子。在日本侵略者加紧在华北长城沿线制造千里无人区的恐怖岁月,分布在9条大山沟里的王厂沟,成功发展了第一个共产党员李西云,以后全村陆续发展了45名群众入党,并成立了村党总支部和自然村分支部。在党组织发动带领下,王厂沟人坚信共产党是穷人的党、八路军是穷人的军队,跟着这样的党和军队,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过上好生活。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王厂沟老百姓才熬过了艰难的抗战岁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过上了和平美好的新生活。

王厂沟抗战纪念馆、英雄纪念碑俯瞰图

在王厂沟抗战纪念馆门前,刘广文老人凝望着高耸的英雄纪念碑说,什么叫初心?多么艰苦危险的岁月里都不悲观不退缩,建设新中国的信念依然像磨盘一样坚硬,就是今天讲的初心。“一身虱子两脚泡,大路咱不去,坚持在山里绕,打得鬼子哇哇叫......”说到这里,老人不由自主地朗诵起当年八路军战士和民兵到处传唱的抗战诗词,目光里、语气中饱含着对军民抗战虽异常艰苦却满怀乐观斗志的崇高敬仰之情。

军民回顾王厂沟抗战岁月

李运昌(原冀东军分区司令员):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孟子岭乡王厂沟是抗日时期的坚强堡垒,是个英雄的村庄。我军分区三次战役决策都是在王厂沟制定的。会议期间,王厂沟人民给予我们很大支持,至今记忆犹新。

张进学(原冀东军分区警备连连长):王厂沟战斗歼灭日寇主力关东军一个中队,使敌人再也不敢在热南一带猖狂了。我战斗负伤昏迷后,是王厂沟群众用门板把我抬了十几里路送到深山里养伤的,抗日群众这些可贵的支援,是这次歼灭战胜利的有力保证。

刘凤春(原王厂沟村转水坑分党支部书记):抗战期间,王厂沟惨死在日寇刀下的有287口人,全家被杀绝的有45户,光一个自然村被杀绝的就有11户45人。日寇犯下的这种滔天罪行,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孙维福采写和整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维福

图片:农民日报

监制:杜兰萍 编辑:陈艺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