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类文章很难出爆文?这个问题“剑客谈教育”是这么认为的:

1,活跃在平台上的多数用户本身不愿“被教育”。

有统计数据表明,近20年来,互联网上用户的学历整体是呈明显下降趋势的!2000年,初中以下只占6.4%,而2020年,初中以下已经高达59.6%!

本科及以上从2000年的41.1%锐减到了9.3%。

高中、中专、技校和大专学历的用户变化幅度较小,但整体上也是占比减小。

当然,这与互联网的普及有很大关系。网民数量在爆增,20年后与20年前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

20年前,了解互联网的有70%是大专以上学历,基本上高学历的人更能率先接触新生事物;而20年后,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手一部智能机,随时随地可以互联互通,上网冲浪,大多数人进场之后,学历层次也就显现出了真实面貌。

大专以上的不到20%,以下的超过80%。

这部分人里,一些是老龄人口,一些是农村人口,一些是本身不爱学习的人。

上网图的就是开心,看看视频,刷刷某音,玩玩游戏,聊聊天,购购物,娱乐、交际的功能用得多,谁乐意上个网还受别人教育啊?

这一天天的,挣钱太难,工作太烦,生活太惨,好不容易到网上躲个清闲,还要听你们这些教育作者叨逼叨?

2,教育类文章多数价值不高,看不看没什么损失。

一是很多人都有好为人师的心理,了解了一些皮毛,立马就要当老师,到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教人这样,教人那样。

但其实,在内行人眼里,错漏百出,幼稚可笑。

比如说,现在平台上活跃着许多“育儿专家”,张口闭口怎么教育孩子,但其实,这些作者里面有些人自己根本就是个小屁孩儿,一天带孩子的经历都没有。所知都不过是道听途说或者网上看到的、爬虫爬来的,写起来晦涩干巴,缺骨少肉。有些爱学习的用户,打开这样的文章一看,胃口大减,连连摇头。

二是一部分作者急功近利,忙于追热跟风,眼里除了钱啥都没有,写文章的出发点就是割韭菜,收智商税。

这样的文章,作者自己都承认是“水”出来的,有何价值可言呢?除了话题热度,一些作者故意用反智的观点来引发争议,用故弄玄虚的技巧来吸引读者,但读完之后,感觉就是浪费时间,没有价值增量。

还有的文章或者所谓的专栏那就是冲着售卖目的去的。费尽心思只有一个带货的目的,就是要把想贩卖的东西贩卖出去。考虑的全是怎么卖,而不是卖的东西它质量如何。

三是教育类作者当中真正从事教育的并不多,专业性很令人担忧。

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对于教育有过深入学习思考的,小部分作者已经凭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成为了各大平台的教育头部,品质保障。

还有很多真的是鱼目混珠,自封个某某老师,就敢在网上写文章,发视频,开直播,误人子弟。有些内容讲错了关系不大,但像是高考志愿填报这种关系考生前途命运的知识,还真的不能信口开河!

有的作者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就来搬运洗稿,在文章标题和内容中“各省教育部”这样的奇葩错误都不自知,还一本正经地来写教育类图文,真是笑掉人的大牙!

3,教育没有新鲜事,翻来覆去也就那么些玩意儿。

写得太杂,像是全科医生,令人怀疑有没有精专的知识;写得太精,过于细分,受众面就会进一步变窄。

它不像娱乐类,从黄口小儿到白发老者,许多人都有一颗八卦的心,受众群体庞大,怎么写,写什么都有用户群,容易出爆文。

教育类爆文,其实仔细分析,与教育本身关系并不太大,多数都是打个擦边球,挂羊头卖狗肉罢了。比如说热门人物和热点事件,像是伍继红、葛军、陈果、武亦姝等这些人,每年都会被翻出来炒一炒冷饭,赚一波流量。又比如说焦作姚燕燕职称事件,错换人生28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室视频事件,等等。

很少有专门讲解教育理论、课堂教学、学习方法之类的文章出现几十万或百万加的爆文。

“剑客谈教育”写了2000多篇文章,10万以上的文章不过50篇,100万以上的仅2篇,除了高考季讲高考相关知识、经验的文章,多数还是出在教育时事评述上。这一点,挺令人纠结的。

王晶说过,任何事都要在商业上证明它的价值,要不然,就只能当作个人爱好。

教育类文章到底写什么,怎么写,才能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用户提供价值的同时也给作者带来不错的收益,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给我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