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情感的纽带,是沟通的桥梁。感谢你我的相遇,如果你愿意的话,点击右上角关注“你的宝藏铎”让我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孤独的时刻。

看到一个女生写下的一段话:我渐渐变得有些难懂,连我自己都捉摸不透,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对身边的每个人都尽力的微笑着,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好脾气,高情商的姑娘,但其实我身边没什么朋友。

和大家都是泛泛之交,见面处于礼貌打声招呼,但只是止步于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深入交流。

但我很喜欢这种状态,既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在人际交往上,别人也不会来麻烦自己。

这确实是我们很多人真实状态的写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现在的人际交往状态也是如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十五岁时交了一个好朋友,十八岁时虽然各奔东西,但彼此的联系仍然很密切。

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短暂得拥有过几个朋友,但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友情渐渐被冲淡了。

越长大越发现知音难觅,所以可能我们到了二十五岁的时候,陪在自己身边的那个人,仍然是十五岁时的那个好朋友。

可能那个朋友和我们之间发生过很多次小矛盾,那个时候两个人明明是同桌,但闹别扭之后仍然赌气不和对方说话。

后来干脆把书堆在两个人之间,厚厚的书和你们之间的隔阂一样,慢慢地越堆越多。

但那个时候你们的别扭来得快,去得也快,可能早上还在生着气,晚上就手拉着手一起去散步了。

无论彼此之间说了什么气话,没过多久都被你们抛诸脑后,很久以后还会被对方提出来,曾经的争执现在看来都是幼稚的事情。

而现在的我们,几乎都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往,笑脸相迎但不会彼此交心,也学会了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

之前和别人的脾气合不来,遇见对方的时候,恨不得将“我不喜欢你”五个字写在脸上,从来不会藏着掖着。

可现在即使看不惯别人的作风,见面的时候仍然要保持着礼貌,和对方客气地打声招呼。

成年人就是要学会在面子上过得去,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一条重要的交往原则是,成年人的情分,需要适当的分寸感。

我们习惯了集体生活,即使再内敛的人,也有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好友,我们的交友圈几乎都局限在这几个好友中。

只有和他们几个聊天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真正的放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和他们聊天也不用考虑得太多。

而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考虑自己说的话会不会引起对方的不适,一句话要在心里措辞很久。

我们也学会了与别人保持着距离,同事买了一箱零食,分了你两袋,你连忙道谢接了过来。

你心里的第一反应不是这个零食好不好吃,这个同事人有多么热情,而是在心里提醒自己,明天带瓶牛奶给这个同事。

礼尚往来也好,不想欠别人的人情也罢,我们只是不想保持着一些分寸感,以免让自己处于被动中。

看到身边人情绪低落,你会细心地上前安慰他,或者是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是轻轻地安慰几句。

但你不会开口去细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你不想听别人去倾诉自己的心事,也许你心里一直在想着:“快对我说没事,让我回去吧。”

去安慰别人只是出于一种礼貌的关怀,而不是真正地关心别人,这就是保持距离感的同时,保持着一些人文关怀。

下班之前突然有雷阵雨,同事问你需不需要顺便载你一程,你连忙摆手拒绝,说自己不着急回家。

但那天你是淋着雨跑回家的,你只是不想麻烦别人罢了,更何况你们并不顺路,你不想欠别人的人情。

而到了一些节日的时候,是自己最感到头痛的时候,既要礼貌地回应别人的问候,也要去一一向长辈,同事,老师们表示祝福。

这些事情都是你以前不擅长做的,但现在你已经习惯了去进行这样的交往活动。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会看到父母这样进行人际交往,我们总会感到不理解,觉得不够真诚。

直到自己渐渐成了以前不理解的那样,与大部分人都刻意的保持着距离,不去麻烦别人,也不希望别人麻烦自己。

其实这就是成长的过程,这种看似有些不太真诚的交往方式,往往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去面对那些交往中的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