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小说和刘慈欣的《三体》谁更伟大呢?
每次提起这个话题国内网络上都会吵个不停,最近有位清华教授的下场,又一次引起了这个话题的讨论。
那就是5月26日播出的《十三邀》当中,清华教授吴国盛表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的火爆很意外:“什么《三体》如此受到追捧,我还是挺大跌眼镜的。”
他觉得西方科幻文学以科幻、预言的方式,揭示科学可能产生的恶劣后果;而中国科幻文学缺乏此类反思,基本上是对科学满怀热情的讴歌。
他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才是中国版的科幻小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中国科幻小说能够超越它。
这个时候,可能很多人就要开骂了,不过这位清华教授身份地位还是挺特殊的。
人家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主攻西方科学技术史、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以及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等学术方向。
因为清华教授的身份,这次网络上下场讨论的多多少少是科学,科幻和小说界的只是份子,还是讨论了较多的内容。
如果要问我个人的看法:金庸的武侠和刘慈欣的科幻,分别为旧时代中国通俗文学的大家,与新时代中国类型文学的大家。
两者在根子上并没有什么比较的可能,如果硬要比较。
旧时代出身的作家金庸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通俗文学当前继承得不错。可是代表新中国精神的刘慈欣科幻,我们现在实在太稀缺了。
而同为刘慈欣一个年代的清华教授吴国盛,则是新中国同时代文化人的一个镜像。
文学方面就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那类作家,文人,教授,学者类文化工作者便属于这位吴国盛这样的情况。
旧时代的武侠和新时代的中国科幻
金庸是典型的旧时代文人作家的代表,他的出身相信都不用科普了。
出生于旧时代的官宦家庭里面,因为家庭受过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个时代又免不了接触西方文学,西方哲学思想,甚至是西方戏剧的影响。
(金庸写过不少电影剧本,他的小说用了不少西方戏剧文化包裹武侠文化)。
不管如何,金庸是典型的旧时代文人作家。金庸虽然有当政治评论家的心,但是整个水平是较差的(和同时代的大佬相比)。
金庸毫无疑问是一个好作家,无论想象力还是说故事的能力都远超迄今为止绝大多数通俗文学的作者。
但是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很大程度上是民国旧时代的文人在学习西方哲学思想,戏剧文化过后,再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浪漫想象。
他们是没有经历过中国工业化,科学化,军事化和经济全面崛起的那种文学意义。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中国新武侠的代表作者徐浩峰,他曾写了一本什么书(名字我不记得了)。
里面分析了金庸之前对于中国武侠,仙侠小说影响最大的作者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他考究后认为还珠楼主为何能在传统武侠,仙侠上面进行前所未有的革新。
他认为很有可能是当时西方军事武器给了还珠楼主太大的震撼,子弹能够百米千米取人首级,炸弹可以轰平一座山,炸塌一座桥,原子弹更是可以翻江倒海,毁灭天地。
还珠楼主不理解现代科学的原理,于是就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包装艺术化了。
我个人觉得徐浩峰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不管有没有道理。金庸的武侠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同类的通俗文学。
同时代的西方相近的是托尔金的《魔戒》,企图用二战伤痛和西方传统文化给英国创造一个当代神话。
这两位东西方的作家对各自地域的通俗文学领域都影响巨大,甚至直接影响了东西方后来近百年的通俗文学的发展。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的西方有同样大量不输托尔金,对后世同样影响巨大的科幻作家。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一件事情,西方科幻黄金时代的作家与金庸他们是同一代人。
不是《海底两万里》的凡尔纳,《弗兰肯斯坦》的玛丽·雪莱了。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黄金十年”是1950年到1960年(《银河帝国》的作者),亚瑟·查理斯·克拉克的小说从1950年至今,巅峰时期的《2001太空漫游》是1970年左右。
《星船伞兵》《星际迷航》的作者,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的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作品也差不多。
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银翼杀手》作者)诞生于1968年,
你说同时代有这种中国科幻作家吗?
答案是没有,因为这个时代的中国没有科学化,工业化,军事化和经济等等崛起的土壤,这些作家写不出科幻也不理解科幻。
1963年出生,电工出身的刘慈欣就是生活在新中国这样崛起的土壤下,在学习西方科幻的同时,从而创作出代表这种中国精神的科幻文学。
这个时间都晚了半个世纪,实在可歌可泣。
刘慈欣《地球大炮》《地心》《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这种富有新中国文化精神,甚至又红又专的科幻文学不讲了。
2020年因为“疫情”的关系,现在回想《三体三部曲》堪称新中国发展的预言。
《三体1》前半段十年特殊剧情获得了西方大奖,后来因为叶文洁透露地球坐标,引进科技强大的三体人前来进攻,地球陷入危机。
《三体2》地球在被锁死基础科学的情况下,三位面壁人和章北海面临将要到来的三体舰队的各种拯救地球。
我们把《三体》的地球代入现实里的中国,再结合“疫情”过后的世界形势。不管是不是脑补,想想真的太草了。
至于《三体3》的故事,显然目前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所以,刘慈欣和《三体》更加能代表新中国这种时代文化上的精神。
金庸有继承而刘慈欣太少,清华教授的味儿太冲了
金庸的盛名来自中国崛起的空窗期,内容的贫乏加倍彰显了金庸的优秀,整整影响了几代人,这一点也不夸张。
中国经济的强势复苏,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盛,金庸小说生命力肯定比同样盛极一时的港台影视强得多,而且是有继承的。
2000年左右的大陆新武侠翻腾了一下,但没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2005年左右兴盛的网络文学还有部分通俗作家是有继承的,只是因为没有金庸的家学渊源成不了这样的大家。
比如网络文学各种各样的修真小说,仙侠小说,猫腻的小说,烽火戏诸侯的小说,再到《琅琊榜》等等莫不是如此。
通俗文学中的马伯庸也有点这个影子,水平很强了但是比金庸还有差距。
可是新中国崛起背景下的科幻文学,在《三体》和刘慈欣过后,科幻小说上十年没有出现同类作家和作品了。
2018年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再到现在的动画《灵笼》后,看样子很大程度上未来会点到科幻流行文化的科技树上,科幻文学上刘慈欣和《三体》都太稀缺了。
因为现在的“金庸”太多了,而“刘慈欣”太少了。
最后,“清华教授”吴国盛则是刘慈欣的镜像,不要忘记同时代还有“伤痕文学”。
吴国盛教授去查了一下(说错勿怪),国内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扛把子,他进的清华少年班属于神童一类,刚开始也是理科生后来转文的。
他能随时随地与国内顶尖科学家交流,占了科哲技术哲学地利优势。
他反感《三体》是理由,大概是:他认为三体仍然是根据科学实在论(甚至是技术中心主义)建构的,三体的伦理学是建立在功利主义上的。
《三体》核心思想是那句:我毁灭你,与你何干。
但是吴国盛在内的国内学院派并没有说清楚,推崇科学主宰文学,与反思人性的西方科幻的优劣在哪里?
不过,结合他在互联网之前的那一句名言:“落后不一定挨打”。
很大程度上证明,他的思想应该是受到了80年代“河殇派”的影响,一如这个访谈别看他说得那么多,其实核心就是那两句话:
“科幻小说应该是批判社会的先锋”。
“以《三体》为代表,它是有一点反思的,但是反思得不够。”
前一句话没有什么错,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通过对社会的批判引发读者的共鸣,先不说《三体》对社会的批判是很深刻。
一是表面上写的都是地球与高度发达的外星人的事情,其实写的都是地球上各大文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血泪史。
二是刻画了程心这样一个幻想侵略者会仁慈、会好心的“圣母”会带来多大危害。
但是第二句话就挺那啥了,尤其是扯到了“西方科幻”过后。在吴国盛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批判中国社会、批判中国的才算好科幻。
西方反思的科幻就是好科幻,中国式的生存艰难和大国崛起就不是好科幻。
这味冲不冲?
真的太冲了!
我们再想想与吴国盛同时代的“伤痕文学”的中国作家们,2020年“疫情”时出现的那些学者,文人,教育工作者甚至是各种领域里的大佬。
如果再将金庸旧时代通俗文学放进去,你会发现刘慈欣和《三体》,在当前的中国文学中简直稀缺到无法形容的地步。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