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4日,志愿军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五六三团三营八连临危受命,前往涟川至铁原公路边的无名高地构筑阵地,阻击北犯铁原的美军。
这场战役就是以惨烈卓绝而名扬军史的“铁原阻击战”,一旦让美军越过铁原就可以长驱直入,志愿军将无险可依,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八连在接受这个阻击任务之前,已经连续作战一个多月了,在与敌人多次激战的过程中减员严重,又无法及时补充兵员,最初的120人现在只剩下三分之一了。
然而大敌当前,困难再大也要顶住,连长郭恩志号召40名指战员发扬“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坚决完成阻击任务。
6月4日上午,八连刚进入阵地没多久,工事尚未抢修完成,美军骑兵第一师一个加强团就杀过来了,随即开始了疯狂的炮击,而且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炮弹如同暴风骤雨般无情地向志愿军阵地倾泻下去,将美军所标榜的所谓“范弗里特弹药量”战法发挥到了极致。
可想而知,这样一番狂轰滥炸下来,八连的阵地哪里还像什么阵地?整个山头都被削去了一尺多高,到处是火光和硝烟。
好在全连一开始就在山头的反斜面挖好了防炮工事,敌人炮击一开始,郭恩志就带领大家及时隐蔽,没能让敌人的炮轰造成大量减员。
炮击过后,阵地上变得静悄悄的,郭恩志却非常警觉,马上告诉大家:敌人的步兵马上就要冲上来了,大家做好战斗准备!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只见大约200多名敌人正猫着腰从山坳里往上攀爬。
郭恩志立即叫来两名迫击炮手:“等会儿我的枪声一响,你们就朝敌人最密集处打6发炮弹。注意!这6发炮弹的落点必须是梅花形,目的是把敌人朝中间赶!”
接着他又叫来重机枪手王森茂:“6发迫击炮打完,就看你们的表演啦!注意要对着敌群正中间扫,把他们赶到两边去!”
说到这里,郭恩志又对其他干部战士说道:“当敌人开始朝两边乱跑时,大家就组成两个反击小组,一左一右冲杀过去,痛扁这些敌人!”
正所谓“将在谋而不在勇”,连长这样的战术安排让战士们心里有了底,大家异口同声地答道:“好!痛扁敌人!”
当敌人接近时,郭恩志一声令下,迫击炮、重机枪、反击小组轮番上阵,战场上的形势完全按照郭恩志的思路在发展——迫击炮把敌群赶到中间,重机枪又把他们扫到两边,反击小组冲上去就把200名敌兵打得狼狈逃窜。
战士们正准备扩大战果,郭恩志却突然下令:“不要追,马上退回来,进洞隐蔽!”
事实证明他的预判完全是正确的,大家刚进洞隐蔽好,美军又开始了疯狂的炮轰。
郭恩志又对战士们说道:“大家趁此机会好好休息一下,天黑后敌人就不敢进攻了。”
夜幕降临了,害怕夜战和近战的美军果然不敢再出动,退到山下宿营了。
郭恩志带领战士们把阵地上散落的武器弹药全部收集起来之后,又使出一招新的战术——选派8名最精干灵活的战士组成两个战斗小组,悄悄溜到山下去,趁敌人不备,用手榴弹对他们的宿营地发起突然袭击,搅扰得他们觉也睡不成,整夜惶惶不安。
战斗小组完成袭扰任务之后,还现场发挥了一下,从敌人手中抢来一批自动抢,这才凯旋而归。
第二天,疲惫不堪的美军再次向志愿军发起进攻,郭恩志这位杰出的基层指挥员又带领全连,用层出不穷的新战术来对付敌人,直至将他们打退。
八连指战员在郭恩志的巧妙指挥下,充分利用无名高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将灵活机动的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兵在精而不在多”的妙处,牢牢坚守住无名高地。
美军虽然在武器装备和兵员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还拥有完备的后勤补给,却始终对这个仅有40人的志愿军连队束手无策,无论如何啃不下来,被他们死死拖住无法逾越。
在八连坚守四天四夜之后,五六三团首长命令他们撤离无名高地,转移到下一道防线去阻击敌人,美军这才从差点被八连拖死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他们最终以梦断铁原而收场。
据战后的统计,八连指战员在这四昼夜的浴血阻击中,以区区40人的弱势兵力,竟打退美军一个加强团15次攻击,共击毙击伤敌人860多名,却仅仅付出了伤亡16人的代价,成为志愿军战史上一个极为罕见、令人惊叹的光辉战例。(相关数据绝非杜撰,在各类档案中均有明确记载)
战役结束后,六十三军军部为郭恩志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八连则获得“特功第八连”的集体殊荣。
值得一提的是,一战成名的郭恩志后来成为解放军副师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