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韩信,从王侯到斩首的曲折人生
韩信是汉初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有着“兴汉三杰”之一的美誉,也是我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军事家,其生平事迹最早被记录在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司马迁以生动传神的笔触,勾勒出韩信由布衣而及王侯,由王侯而遭斩首的跌宕起伏人生。千百年来,韩信形象之所以能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除去韩信自身经历的传奇外,更要归功于司马迁的如椽巨笔。
一、少富远志能隐忍
《淮阴侯列传》的开篇,司马迁并没有直接给我们交代韩信的家世及其受教育情况,而是悠悠然地说起了韩信在淮安故乡的三则故事——“南昌寄食”“漂母赐食”“胯下之辱”。从其经历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韩信少年时期虽然境遇惨淡,但其并没有因之沉于下僚、陷于平庸。
相反从“南昌寄食”的愤然离去,我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强烈的自尊心;从“漂母赐食”后许下的“一饭千金”的诺言,我们可以看出韩信的知恩图报观念;从“胯下之辱”的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坚韧;从为母冢择高敞地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封王拜将的远大志向。
二、辗转反侧觅良主
早年韩信加入了项梁部队中,不过才能并未被发现。项梁辞世后,韩信继续跟随项羽,并担任郎中这一职务。郎中虽然不是什么要职,但却多有与最高领导项羽接触的机会,此后韩信曾数次向项羽提出建议,但不幸的是都不为项羽所采纳。韩信看到了项羽表面强大,实则不堪辅佐的事实,遂将目光投向了刘邦的阵营,幸得萧何相助,才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
三、胸怀奇策制方略
在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终于将韩信封为大将,对此“一军皆惊”。刘邦虽然对萧何极为信任,但是对于韩信的才能究竟是否如萧何所言,内心还是有几分疑问的。因而,在封赏完毕之后,还是忍不住当面向韩信加以询问,这便有了历史上颇富盛名的“汉中对”。韩信向刘邦劝诫道,任用天下英勇之士,将天下城邑封予有功的将士,以关中作为东进的突破口。
四、南征北战建伟功
纵观《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军事才能的描述,我们发现司马迁没有像《曹相国世家》中那样,侧重于对城池、军功的具体记录,而是侧重于韩信在战争中所采用的军事谋略。无论是还定三秦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垓下之围的四面楚歌,韩信都是侧重于谋略,出敌人意料之外。
五、三拒策反忠汉王
汉四年,韩信于潍水之上斩杀项羽的得力大将龙且。得知此消息后,项羽感到事态的严重与情况的紧急,遂派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面对武涉的层层利诱,韩信却无动于衷。韩信没有忘记在项羽帐下的执戟任郎中的场景和屡次进言不被采纳的尴尬,所以才愤愤离开。可是在刘邦的麾下,深深感念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并表示自己至死也不会背叛汉王刘邦。
如果说武涉的游说是受了项羽的派遣,其出发点是为了维护项羽的利益,那么接下来蒯通的两次游说则是基于对韩信自己的考虑。在前不久的灭齐之役中,蒯通曾与韩信有关交集,韩信正是在其的建议下才继续东进并击破龙且之军的。
在那场精彩的潍水之战中,蒯通充分领略到了韩信的杰出将略。故而,他以旧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了韩信的身畔。面对蒯通两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恳切游说,韩信终究还是犹豫不决,又念及自己攻城略地之大功,想来汉王刘邦不会削夺我齐,故而不采纳蒯通的建议。
如果说此前武涉的游说是受了敌方将领项羽的命令,其目的是为了拉拢韩信。那么蒯通的两次游说,则与之不同,通过对蒯通劝说词的考察,可以说处处都是基于对韩信三分天下的益处分析。对此,韩信还是不为所动。
六、将相王侯皆担当
封王拜将是中国古代社会无数人士汲汲追求的理想,若非世袭得之,一定有杰出的文治或武功。当我们考察韩信生平时,不禁惊叹在其短暂生命中,竟然先后担任了大将、左丞相、相国、齐王、楚王、淮阴侯等。更为微妙的是,这些官职的担任都与刘邦皇权密切相连,也直接关涉到韩信自身的性命存亡。
1.萧何举荐任大将
韩信在加入刘邦阵营后,迟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选择离开。在萧何的连夜追击,反复劝说之下,韩信再次回到了汉邦阵营。在萧何的力荐下,韩信登上了新筑的拜将台,在众人的惊恐怀疑声中,接受了这一任命。刘邦对这个新上任的大将其实多少有些怀疑,遂与之闲谈。韩信当即提出赫赫有名的“汉中对”,言及刘项之间的优缺得失以及克敌之计。听罢韩信这番言论,刘邦发出相见恨晚之慨叹。
2.临危受命任左相
汉二年四月,刘邦进军楚都彭城,然而不幸败北。在此危急情况下,刘邦不得不启用大将韩信,并让其担任左丞相一职。这左丞相其实不过虚职,并非切实担当。刘邦此番加衔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笼络韩信。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一举攻下魏王豹,继而又连克代地。在韩信取得相应胜利后,刘邦即派人收取韩信属下精兵。
3.袭夺赵兵拜相国
下魏破代之后,韩信继续挥军北上,一举拿下赵国。刘邦诈称为汉王使者夺取韩信、张耳印符。而后,命令张耳备守赵地,拜韩信为相国。
4.请封齐王埋祸根
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国。使人向刘邦言说,请求暂时担任齐王。对此刘邦极为恼怒,同时后人认为韩信的最后被杀,其实在此时已经埋下了祸根。
5.楚军破后徙楚王
汉五年十一月,韩信率军与刘邦会于垓下,而后设下十面埋伏,最终逼迫项羽自刎于乌江,击破项羽之后,刘邦所做的第一件事竟是“袭夺齐王军”。对于刘邦夺取韩信的军权已是司空见惯,但这次与之不同的是,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楚地虽是韩信的故乡,但无论地形还是富饶程度都无法与齐地相比,韩信的此次更袭,实际上是刘邦对其的怀疑。
6.英雄迟暮淮阴侯
后有人上书告韩信谋反,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将韩信擒拿。韩信被羁押到洛阳之后,其反罪被赦免,并降其为淮阴侯。不过此淮阴侯没有回到其地任职,实际上是惨遭软禁。在为淮阴侯期间,韩信时常闷闷不乐,更是羞与周勃、灌婴等人为伍。
七、身死钟室足堪伤
汉高祖十年九月,陈豨于代地谋反,刘邦御驾亲征,而韩信因病不从,因而被吕后以“谋反”之罪斩杀。从司马迁在文末论赞部分的感叹,我们不由感觉出司马迁对韩信被诬的愤慨。韩信不在刘项争权未决时反叛,而在天下已集后谋反,一个“而”字表现出大大的怀疑。再结合前文中武涉、蒯通的三次劝降,韩信都不为之而动以及韩信素来知恩图报的性格,所以说这很大程度上不过是汉廷的污蔑片面之语罢了。
八、总结
韩信一生可谓颇富传奇色彩,其非凡的军事才能、由平民而封王侯的阅历、被斩杀于钟室的不幸结局,引起后人持续的讨论与关注。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书写中,韩信形象不断丰富完整,并生发出诸多的文化意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