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职场就像围城,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总是以“墙外”的视角羡慕着“墙内”的世界,而也许你的生活也出现在别人的梦中。
今天,笔者给大家分享一位职场人的心声。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职场人求职中最原始的生活、工作状态。希望这些“干货”能让你认识到不一样的职场。
从呆了3年的互联网大厂出来,决心在事业单位躺平。然而入职第一天,被要求写方案计划的我,突然间「失语」了。
怎么回事?因为我没法用正常人的语言来描述稀疏平常的事情。动辄「赋能」、「闭环」、「抓手」、「拉新」就在我脑子里嗡嗡作响,试图找一句「人话」代替,竟然怎么都找不到。我对着PPT开始发呆,其实脑子里的思路很清晰:重点是什么,第一步做什么,围绕着什么主线等等等等,但我就是没法儿开口。因为一张口,就喷薄而出「黑话」,墙外的人可能一句都听不懂。
那一刻,我真的羞愧万分。原来从互联网大厂里出来,什么都没学会,就知道讲满嘴「黑话」。
还记得上次张一鸣在字节跳动9周年年会上念的文档报告,满篇堆砌狗屁概念,浅薄又浮躁,读完也不知道讲了点啥,那时候「互联网黑话」才正式走进大家的视野。嘲讽进入高潮的阶段,我还呆在大厂里,群里面都是我们转发的「黑话大全」。
底下跟着的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因为同事之间是不可能这么说话的。你要这样说话,大家只会觉得你「装X」,或者干脆就是「傻*」。你要在开会的时候,跟我掰扯这些,当下还是会保持wei笑的。但散会了绝对在群里往死里吐槽,让你一次性打八百个喷嚏。讲「黑话」只有在向上汇报和糊弄外行的时候,同事之间听下来,谁都知道你方案「水」到了太平洋。所以抖音里的段子不是段子,是真实的——
客户看到你写的:「我们接下来将在XXX时间发布XXX内容,会用XXX微博账号……」是觉得你没弄清楚他们要什么,但凡你把它改成:「我们先开篇预热造势,然后借势发酵,引发围观,为营销赋能,从而达到拉新作用……」客户就觉得你清晰无比、专业异常。
本来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我们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听别人汇报,听领导讲话,渐渐也习惯了这样的语境和思维模式。
然而刚进大厂的我还不知道,大部分互联网的工作价值感是很低的,说白了就是「写写文案」、「发发微博」、「做做周报」、「搞搞合同」、「做一下流程」之类的。但这样的工作内容,是不可能有由头给你发奖金评绩效的。那怎么办呢?拿「黑话」包装一下就可以了。
随之我也可以轻轻松松,把自己当「新媒体小编」的事情,描述为「一条链路,两大站得,三个抓手,四种方式」的红海突围。听不懂吧,听不懂就对了。「互联网黑话」就是用来隔绝墙外人的。
在我觉得自己被「互联网黑话」培训得够久的时候,我也试过往更高的大厂攀登。结果一面试,噼里啪啦的「底层逻辑」、「用户体感」、「营销链路」打得我措手不及。果然像产品更迭一样,随着时代变化,更高的大厂就在更快地更新迭代自己的「黑话」。所有我准备好的面试问题,轻易地被一些「单个词都懂,连起来的句子就不懂」给打败,合上了电脑细细品味,才发觉原来所谓的「抓手」、「赋能」、「拉齐」、「颗粒度」就这么回事儿,根本都是自己日常做的事情。
总结下来,再高的大厂,再被「黑话」紧紧包裹的地方,其实也是做着毫无价值、重复率极高、可替代性极强的事情。并且还要求你,是一个百分百适配的模型,完美地嵌进它们所提供的模具里去。而「黑话」,就是这样萝卜岗位的遮羞布。这件事情还体现在了互联网岗位招聘的JD上,「强化站内KOL对整个创作者生态的辐射作用」、「具备一定的产品方法论」、「及时拥抱变化」……让我这个「老互联网人」来告诉那些一心想进圈的小朋友,就是「半夜也oncall」、「3个月就会裁人」、「会向上管理」、「能加班」、「能接锅」,看懂了吗?
逐渐认清这个世界的我,便试着去挑战不同的行业。面试的时候,让我大概讲一下自己的品宣思路,突然间我有点儿卡壳。面对着比较传统的行业,比如高校、制造业等等,面对着教授、工程师、媒体人等等,突然找不到一个词来描述自己的逻辑。反倒是「拉新」、「获客」、「借势」从嘴巴里跑了出来。
怎么回事?人果然都是逐渐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啊?
就现在对着空白PPT失语的我,有点能理解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黑话」,也就我们说的「行话」。各行各业都有把平淡无奇的事情说的高深之至的本事。只不过在互联网呆久的我,没法瞬间脱离驯化了3年的思维逻辑。
我不知道这是表现我「专业」的好事?还是让我文化贫瘠、思路单一的坏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