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到“五·二七”

南师人最难忘

南师历史沿革】

南安师范学校创办于1939年。校址位于南安市诗山、码头两镇接壤的高盖山北麓。初名为省立德化国民师范学校,中华民国29年(1940年)春季开始招生。

■1940年更名为省立德化简易师范学校;

■1942年再更名为省立德化师范学校;

■1946年德化师范迁至南安县诗山,利用原民团陈国辉创办的农林中学为校舍,易名为南安师范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校史上

光辉灿烂的一页

南安师范创办伊始就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领导师生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和反对当局法西斯教育的斗争活动。

1946年美蒋勾结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学校当局加紧对师生实行法西斯统治。闽南两个系统的党组织都派党员来校,加强在师生中进行组织与宣传工作。为党培养干部。

1947年春,人民解放战争发展迅速,国统区人民反抗反动派的斗争日益高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震撼全国。在革命形势推动下,加上闽中闽西南地下党的长期工作本校学生以抗议学校当局无理勒令一名同学退学为导火线,爆发了闻名遐迩的“五?二七”校潮,成为闽南学生运动的一股洪流,这一场长达一星期的反迫害斗争,锻炼了广大的青年学生,涌现了一批追求真理的积极分子,壮大了党的队伍。

1947年8月,南师党支部成立。10月,党组织受到破坏,次年3月,重组党支部,开展合法斗争。6月间,组织150多名同学举行“反美扶日”示威游行。

1949年3月,建立党总支,随后成立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海啸社”和“生活文艺社”,入社同学达百人。4月1日,地下党组织了百余名同学走向社会,声援南京学生的革命行动。5月初,又组织了32名党团员(其中一名团员)离校进入游击区。随后又有百余名受党影响的进步学生先后分赴各县游击区,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其中,郑成竹等多位同学光荣牺牲。9月中旬,地下党还发动在校的30多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五?二七”校潮和地下党的斗争,在校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1955年,经上级党委批准,正式以5月27日为校庆纪念日。此后,学校每年都以“五?二七”斗争事迹向师生员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8年秋复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贤、侨亲

倾资改造扩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乡贤、旅外侨亲陈水俊先生倾资协助南安师范校的改造和扩建。经过重新规划、扩建,由陈先生助建的项目达到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至2001年10月,学校占地面积80587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1735平方米。图书馆藏书6.52万册,各种期刊300多种,教职工116人,专任教师74人。在校学生633人,设有25个教学班,两所提供教育实习场所的附属小学,建立28个教育实践和德育工作基地,办学条件日臻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一五”规划

并入泉州师范学院

2001年11月,根据福建省和泉州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了充分利用南安师范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快发展泉州师范学校的发展规模,经市委、市政府上报福建省教育厅同意批准,南安师范学校并入泉州师范学院,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泉州师范高职学院(后更名为应用科技学院)。南安师范学校的人事、资产、业务权限和党团、工会组织关系移交泉州师范学院,南安师范学校原有98级、99级师范生继续留校学习,按原学制读至毕业,由新组建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学院管理。

目前,原南安师范成立泉州师院诗山校区,专任教师有教授、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在校学生近1500人,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开办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计算机、市场营销、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升本专业,分属应用科技学院和教育科学学院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二七”

南师人的骄傲!

来源:美丽诗山

作者:李万祥